每年的冬春季是呼吸道疾病的高发季节。这时,不少老慢支、肺心病、哮喘病人都是医院的常客。为了改善呼吸困难,医生们大多让他们吸氧。有些老病号甚至自己家里都备有氧气。吸氧可以很快缓解呼吸困难的症状,对这些病人来说氧气可谓是救星。吸氧看起来非常简单,只要把氧气阀门打开,氧气管儿接上就好了。其实不然,氧气若使用不当也可导致氧中毒,使呼吸骤停,甚至死亡。下面就有一个真实的事例:
一位老年肺心病患者,面部皮肤和口唇黏膜青紫,呼吸微弱,病情十分危急,被送进急诊室救治。医生给他输上氧,病人家属见氧气流量开得不大,还以为是医生“小气”,便趁医护人员不在,悄悄将氧气流量开大。氧气过滤瓶中冒出了更大的泡花,这泡花在病人及家属看来,就像是生命之花。可是,不一会儿病人呼吸反而停止了,护士见状马上给病人做人工呼吸,忙得不亦乐乎。医生仔细检查,终于发现了问题所在,把输氧量减小后病人的呼吸才逐渐平稳下来,面色也有所好转。
为什么给病人大量吸氧气反而引起呼吸停止呢?原来氧气对人体的作用也有两重性。
众所周知,氧气是生命活动所必需的,严重缺氧可导致生命活动障碍,甚至死亡。例如大出血病人,由于血容量减少,血压下降,全身各器官供血量减少,血液携带的氧气也严重不足,致使许多器官因缺氧而发生功能障碍,这就是所谓的休克。又如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硬化、管腔变小、血流量减少、造成部分心肌组织缺血缺氧,严重时可引起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或心律失常。对缺氧的治疗,最好是去除引起缺氧的因素。当缺氧的因素不能很快去除或很难去除时,给病人吸入高浓度的氧气,可以很快改善组织缺氧,挽救病人的生命。这时,氧气可谓是病人的救星。
但是,吸氧疗法使用不当时,氧气又可能成为“杀人凶手”。前面提到的病人,吸入大量高浓度氧引起呼吸停止,就是一个例子。这个病人面色和嘴唇呈青紫色、呼吸微弱,说明已有Ⅱ度呼吸衰竭,不但严重缺氧,体内还有二氧化碳蓄积。这时,给病人吸氧是对的。但并非给氧越多越好。因为人的呼吸中枢是由血氧浓度和二氧化碳浓度共同调节的。在呼吸衰弱时,缺氧会加重呼吸困难,但大量输氧则会使血液中氧分压增高,对抗了二氧化碳对呼吸中枢的兴奋性刺激,反而抑制了呼吸中枢,致使病情恶化。因此,给肺心病患者输氧,最好使用混有一定浓度二氧化碳气体的氧气(一般采用含5%二氧化碳的混合氧,习惯上称为“九五氧”)。一定浓度的二氧化碳除了兴奋呼吸中枢外,尚有调节酸碱平衡、扩张血管等作用。由于条件关系,许多时候给病人输用的氧气是纯氧,这就必须掌握低流量和间断给氧的原则。那种以为氧气多多益善,贪多求快给氧的作法,其实是不科学的。呼吸衰竭的患者就诊,病人和家属千万不要以为多给氧一定有益,以简单的“缺氧补氧”思维方式,甚至以购买商品要“足斤添两”来强求医护人员。
此外,吸入高浓度的氧对人体是有害的,大于半个大气压的氧对所有细胞都有伤害作用,因为高浓度的氧可在组织中形成大量氧自由基,氧自由基可损伤组织细胞膜,引起细胞、器官的代谢和功能障碍。所以,吸入半个大气压以上的氧,时间长了就可能发生“氧中毒”,氧中毒主要损伤肺和脑,可导致肺水肿、肺淤血和出血,肺部病变可严重影响呼吸功能,加重缺氧。若吸入2—3个大气压甚至更高压的氧,则有可能在十分钟或数分钟内引起脑中毒,使脑细胞发生变性坏死,病人可出现抽搐、昏迷等神经症状。婴儿氧疗不当还可以引起视网膜损伤,甚至导致失明。
作为医务人员除了要熟悉呼吸衰竭的给氧原则之外,还必须随时观察患者病情,科学地调整输氧时间和流量。有条件者,最好输入混有二氧化碳的氧气。作为病人及家属,应充分认识氧气对人体作用的两重性,用其有利的一面,避免其不利的一面。再好的东西也只有适度用之才有利于健康。 (河南省信阳市中心医院心胸外科
易善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