黏膜免疫功能与预防癌症密切相关,是近十几年医学科研最重要的进展之一。众所周知,如果免疫力下降,人体就容易患病,特别容易患恶性肿瘤。过去科学家一致公认,人体的免疫系统存在两种免疫方式――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即分别通过淋巴细胞、巨噬细胞、肿瘤杀伤细胞等免疫细胞和分泌各种抗体活性分子来杀灭体内有毒有害的物质。最近几年专家提出:除以上两种形式外,人体还有着另一免疫方式,那就是黏膜免疫。他们认为,如果黏膜免疫能力下降,人体同样会受到病菌和病毒的侵害,导致各种疾病。
医学研究表明,人体的皮肤、口腔、呼吸道、胃肠道、阴道和泌尿道的表面被黏膜组织所覆盖,在这六类黏膜上存在着大量的免疫细胞,如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等。实验证明,人体每天产生的免疫球蛋白的80%被分泌到肠黏膜,20%分泌到呼吸道、胆道及尿道黏膜上,这些免疫细胞通过复杂的作用,使致病菌的繁殖得到抑制,最终达到阻止病原菌的黏附和侵入的目的,这就是通常所说的黏膜免疫。因此,从这个角度说,肠道被认为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
研究发现,在一个健康人的肠道内,即结肠内容物中,每克含10X1013个菌体,其中95%是活的,含有400到500个菌种以上。学者们已经推翻了60年代的观点,他们认为,不是大肠杆菌占优势,而是厌氧菌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这么庞大的结肠菌群,犹如一个菌际社会,大致包括三类菌群:第一类为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通常被人们叫做“好细菌类”;第二类为环境菌群,由需氧或兼性厌氧的大肠杆菌或肠球菌组成,为“时好时坏的机会主义细菌”;第三部分为外籍环境菌群中的过路军,以梭状芽孢菌为主体,对机体产生坏影响,以腐败菌为主,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坏细菌”。
肠道内的细菌重量差不多有1公斤重,相当于消化系统中一个重要脏器――肝脏的重量。从细胞数量看人的体细胞不过为10×1012,而微生物细胞却有10×1013个,即人体身上100个细胞中,99个是微生物细胞。以胃肠道为例,1克肠内容物中差不多含有40―50个菌属,400―500个菌种,每克肠内容细菌总数有10×1013个,相当于地球上人口的2万倍以上,将肠道细菌排成一行,差不多可以绕地球2周多。
肠内细菌左右着宿主个体的健康,结肠不仅仅是人体的下水道,藏污纳垢,更是机体一片生机勃勃的“绿洲”,它相当于地球的绿肺,原始森林或湿地。这样庞大的肠内细菌,利用人体初步消化的食物残渣,进行十分复杂的发酵工程,对人体的代谢、营养、免疫力功能发育和成熟以及延缓衰老、抗癌症、抗感染方面都发挥着巨大作用。所以说,“健康从肠内开始”。
肠内毒素就是由肠内腐败菌利用蛋白质油脂发酵或革兰氏阴性菌自溶而释放的。这些毒素先可以造成胃肠中毒,肠老化,然后使身体中毒,体力衰退,引起各类感染,或引发各类慢性病甚至癌症。反过来,一个人如果经常不能定期排便,也会导致毒素在体内堆积引起疾病,如长老年斑,多种皮肤病,甚或消化道息肉和肿瘤。
人体肠道黏膜的总面积约有一个网球场大,它的结构和防御功能构成了机体强大的黏膜免疫系统,外界的细菌、病毒和毒素很难突破这道防线。小肠免疫细胞种类多,数量大,是人体的重要免疫器官。大肠的免疫细胞和淋巴组织与众多的微生物也是黏膜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黏膜很容易受损,其原因主要有营养不良、滥用抗生素等药物和表面菌群失调等。当气温忽冷忽热时,会影响黏膜下血管的血流量和物质交换,导致黏膜免疫能力下降,也使人容易患病。如肠道黏膜的免疫功能低下时,肠道会发生溃疡、炎症等。所以,提高黏膜免疫力,特别是提高肠道黏膜免疫,是避免罹患疾病的有效方法。那么如何提高黏膜免疫呢?
最新研究发现,保持体内各种微生物的正常比例和数量,是维持人体健康必不可缺的因素。一些可调节黏膜正常微生物菌群比例的复合酵素――微生物酵素可有效提高黏膜免疫功能。专家建议:老年人、慢性病人者在日常保健中,应适当补充微生物酵素。目前,我国市场上已有微生物酵素的产品。如每天吃“培菲康”2粒。
提高黏膜免疫力,人们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多吃含维持生活素A的食物。如果维持生活素A摄入不足,呼吸道上皮细胞就会缺乏抵抗力。
2.戒烟限酒。吸烟会使呼吸道黏膜得不到氧气和养料供给,抗病能力也就随之下降;少酒有益健康,嗜酒则会降低人体免疫功能。
3.经常锻炼,提高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运动如慢跑、快走、爬山、游泳等也能应对紧张和焦虑,使血液中细胞免疫因子增多,体液和细胞的免疫功能增强,促进肠道蠕动和肠道黏膜血液循环的改善,从而迅速有效地消灭体内的病毒和有害物质。
4.保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去拥挤、空气流通不畅的公共场所。
5.要特别注意脚的保暖。因为如果脚部着凉,会反射引起鼻、咽、气管等上呼吸道黏膜的改变。
6.鼓励产妇为孩子哺乳。初乳中分泌性免疫球蛋白A最多,可保护肠黏膜和呼吸道黏膜免受细菌、病毒、微生物的侵犯,所以初乳可提高黏膜免疫力,要积极鼓励产妇为孩子哺乳。
7、保证营养,多吃促进肠道排毒的食物。如酸奶、木耳、韭菜、豆角、苦瓜、香菇、绿豆、魔芋、草莓、猪血、香菜、荔枝、樱桃等。每周至少1天全素食,利于胃肠道的自洁和休整。
8.充分饮水。成人每日饮水至少1500毫升,特别是在干燥的季节,保证水分的供应有利于黏膜的营养和新陈代谢。
9.非常慎重地使用抗生素。不要在没有确切临床需要和医生建议下使用抗生素,凭感觉是发炎了,就自行服用抗生素,是一种对自身健康极不负责任的行为。一旦确定需要使用抗生素,就要严格按医生嘱咐足量足疗程使用,切忌吃吃停停,随心所欲,导致抗药性产生和菌群紊乱的发生。
10.保持心绪平和,快乐。减少工作压力,避免长期超负载工作和生活状态,是最重要的一条。
情绪能够影响疾病,而疾病可以影响我们的情绪状态。笑声和积极的思考让人康复。最近十多年来科学家用免疫和神经科学的技术对这些在所有文化中都很普遍的现象进行了研究,证明了情绪和疾病之间、精神和躯体之间的联系是确实存在的。
科学家已发现免疫系统是精神与健康之间的重要桥梁。免疫系统是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细胞因子构成,它是保卫人体健康的“国防部”,通过执行体液免疫功能和细胞免疫功能来抵御外界病毒、细菌的侵袭。
研究表明,脑和免疫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即免疫功能受心理活动的调节,而免疫系统的紊乱不仅导致疾病,也与衰老、性格和行为变化有关。生活事件和生活境遇对免疫功能有很大影响,研究发现紧张事件特别是心理紧张降低人的免疫功能,增加疾病的易感性。如果人长期处于矛盾、焦虑、过度紧张和劳累状态,会影响体内环境的平衡,从而降低免疫功能,使体内淋巴细胞对有丝分裂原的增殖反应降低、自然杀伤细胞(NK)的活性降低、外周血的白细胞数量减少,特异性抗体的产生减少。这在老人和住院病人中尤为明显。笔者认识的几位结肠癌病人都是事业有成的成功人士,但是就是因为长期追求工作的完美,家庭角色的完美,而顾不上休息和放松;结果一旦退休了,有时间休息和放松了,却被诊断为结肠癌,且很快恶化不治,就是证明。
另有研究表明,情绪消极的人其分泌性免疫球蛋白A(SIgA)的反应低于情绪积极的人。分泌性免疫球蛋白A是一个重要的免疫指标,它是黏膜表面主要的免疫屏障,是抵御外界病毒、细菌入侵的第一道防线。这一物质对于心理状态的变化非常敏感。有研究表明,在抑郁焦虑心理作用下,人体SIgA的分泌受到抑制,而观看喜剧片大笑时可以促进SIgA生成。研究已经证实,乐观的信念、积极平和的心态对调整免疫功能、预防疾病和抗老化有促进作用。
通过自我意识调整,使用意境、放松或愉悦想象训练可以防止由紧张引起的免疫球蛋白的减少、自然杀伤细胞活性降低等免疫功能的变化。(黄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