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抗癌动态276>>本页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宫颈癌疫苗研究

我爱祖国的蓝天2006-6-20

    宫颈癌疫苗研究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虽然我国也在进行HPV疫苗的研制和开发,但目前尚无一个产品可以进入三期临床试验。在HPV疫苗研制的全球竞赛中,中国与国外的差距较大。我国正在与世界卫生组织(WHO)合作,进行HPV型别的流行病学特征调查。为多中心HPV预防性疫苗三期临床试验作准备。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乔友林教授在接受科学时报社记者采访时说,中国科学家为疫苗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2004年5月,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WHO/IARC)与中国医科院肿瘤医院/肿瘤研究所合作,在山西省阳城县进行了HPV感染基因型和宫颈上皮内高度病变(CIN)的现患调查,对942名不同年龄组的妇女进行了14种高危型和23种低危型HPV的检测。研究初步显示:在宫颈癌高发的农村地区,高危型HPV的现患率为16%,CIN的现患率为9.8%。 

    2004年12月,IARC与中国医科院肿瘤医院/肿瘤研究所再度合作,在深圳市进行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和子宫颈癌的流行病学调查的研究。这是首次研究HPV及其不同型别在移民人群中的现患率。更有意义的是,可以进行中国农村地区(阳城县)和城市地区(深圳市)的HPV感染的流行病学比较。该研究对1563名符合条件的妇女进行了44种不同HPV型别的检测,HPV16、18和58型内的基因序列的变异情况的检测等。通过上述研究可以了解到,我国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HPV感染现患率以及相应的HPV分型的数据,从而为将来HPV疫苗的人群研究提供更为准确翔实的资料。 

    中国科学家还代表西太平洋地区进行了《WHO全球子宫颈癌防治指南》评价研究项目。中国学者对这份由WHO生殖健康(RHR)和癌症控制部(PCC)、国际原子能署(IAEA)、全球子宫颈癌联盟(ACCP)、国际癌症研究所(IARC)等单位,召集全球35位专家合作起草的《指南》进行了系统、全面、详细、充分的修订,并以书面评估或评估会的形式提出了中国专家组的评估报告及改进建议,以供最后修改定稿。 

    为降低子宫颈癌的发病率,我国在城市社区深圳和农村高发区山西省襄垣县开展高发区及社区示范项目。实施以提高和推广子宫颈癌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为主,同时兼顾癌症登记、健康教育、危险因素检测和干预以及科学研究等项目,并力求促进子宫颈癌早诊早治示范基地可持续发展机制的建立。2005年3月出版的国际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肿瘤学》对此进行了详细报道。中央财政对我国子宫颈癌早诊早治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加,不久前,中央财政拨付近千万元地方转移支付基金,用于在全国5个县区开展子宫颈癌早诊早治项目。 

    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末期就积极开展了子宫颈癌的防治工作,长期以来,我国医学工作者不断利用电视、报刊等传媒宣传子宫颈癌防治知识。让广大妇女改变自己不良的妇科卫生习惯,珍爱自己,远离子宫颈癌对生命健康的威胁;同时还组织专业队伍在中西部地区逐步建立子宫颈癌防治基地,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子宫颈癌防治经验;中国癌症基金会组织出版了子宫颈癌诊治规范,并定期举办全国子宫颈癌重点地区的子宫颈癌防治学习班,极大地推动了更大范围地区的子宫颈癌防治工作。全国子宫颈癌的死亡率已经由20世纪70年代的10.28/10万下降到90年代的3.25/10万,下降了69%。但由于我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每年仍有新发病例约10万,约占世界子宫颈癌新发病例总数的1/5。(本报记者 潘锋)



 

来源:科学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