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半生搏癌创造生命奇迹 | |||||||||
|
|||||||||
我爱祖国的蓝天2006-4-7 |
|||||||||
20世纪60年代以前,谁要是得了肝癌就等于被判处了死刑,生存到5年以上的不到3%,如今肝癌已不再是癌症之王,通过治疗,60%的患者能够生存到五年以上。在和肝癌斗争的道路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复旦大学肝癌研究所所长汤钊猷教授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谱写了数个关于生命的奇迹。 上世纪70年代,汤钊猷把肝癌由原来的“不治之症”变为“部分可治之症”。他提出“亚临床肝癌”概念,联合甲胎蛋白和肝功能检测、结合影像学检查发现和诊断肝癌,实现了肝癌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这一创新被国际肝病权威汉斯·珀波认为“人类对肝癌认识与治疗的巨大进展”。“当时这个研究具有极大的风险。”汤钊猷说,因为“早期诊断”意味着在病人没有任何症状的时候判断其患有肝癌,并需要开刀进行确认,很有可能开刀以后发现什么也没有。幸运的是,在汤钊猷手上开刀的患者,没有一例发生事故。“所有的创新都有风险,越是大的创新风险越大。”汤钊猷认为,没有风险的创新是不存在的,而降低风险的唯一途径就是对工作的认真负责,创新不能害怕承担风险,但是责任心可降低风险。 然而,早期诊断只能解决问题的一半,攻克治疗难关才是关键。在70年代肝叶切除已证明为治疗肝癌最好的方法之时,我国绝大多数肝癌患者却由于合并有肝硬化,易在手术中因同时切除大量有功能的肝组织而死于肝功能障碍,丧失生存机会。不唯书,灵活应变!上世纪80年代,汤钊猷又一次革新肝癌治疗理论,提出“缩小切除”概念,使过去不能手术切除的较大肝癌,变成可能切除的较小肝癌,进一步提高了肝癌病人的存活率。这一创举性的发明,竟将大肝癌病人五年内生存率突破性地由0%提升至20%! 科研始终站在人们最需要的地方。1993年,当汤钊猷发现,小肝癌切除的五年生存率始终只停留在60%不前时,已过5旬的他,再一次决定放弃了自己13年来一直从事的导向治疗研究,转移到“肝癌转移复发的研究”上来,因为癌症的转移复发是患者生存率无法提高的根本原因。上世纪90年代,汤教授再次带领着他的研究队伍,先用了10年时间,建成了“人肝转移模型体系”,为防治肝癌复发转移、最终攻克癌症难关,提供了研究基础。再用此模型筛选了20多种新方法之后,终于发现临床常用的干扰素可推迟复发而使生存率提高10%—20%…… 76载人生路,38载抗癌史,复旦大学肝癌研究所所长汤钊猷院士与肝癌之间的战争,已经打了半生。今年汤院士又新荣膺上海市科技功臣奖,他至今获奖无数,弟子们说:“该拿的奖他几乎都拿到了。”而汤钊猷感慨的是,“过去肝癌患者是走着进来抬着出去,现在是走着进来走着出去。”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