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我们是幸福的,也是幸运的,可是却有人在这本该放飞青春激情的年轻岁月,过早地接受了死亡的宣判,在生命线上苦苦挣扎,在病榻上与病魔作着殊死地抗争……”
——摘自贵州大学张陈日记
这篇带泪的日记写下了“象牙塔”内一个尴尬的空白点:得了重病的学生家庭除了变卖财产,四处求助之外,他们如何自救?近年来,这类情况并不鲜见,尽管爱心捐赠曾使部分人的生命得到延续,却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饱含深情的“爱心捐款”
贵州大学2002级计算机专业的张陈同学,父亲是残疾人,母亲没有工作,全家每月仅靠320元的低保金维持生计。2004年12月份,张陈被医院确诊为骨癌,这个消息对于原本就贫困的张家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面对巨额的医疗费,张家根本无法承受。由于张患病时正处于放假期间,学校对此毫不知情,等到开学时,张的病情已过了最佳治疗期,老师和同学们的“爱心”捐款,已挽留不住张离去的脚步。2005年3月,张带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离开了人世。
曾添华是贵州大学2003级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从小跟随奶奶生活,家境十分贫寒。今年2月,突然被查出患有泡林核性鼻炎癌,面对近10万元的巨额医疗费,全家人东拼西凑了1万多元给他做了放疗后,再也拿不出手术费和后续治疗费。得知曾患病的消息后,该校全体师生为他发起了“爱心”募捐,到目前为止,捐款总数已达近万元,但这对于需要十几万元医疗费的曾添华来说,还远远不够。
“爱心”捐赠 能走多远?
面对巨额的医疗费用,很多家庭难于承受。为帮助这些贫困学生,学校发起了各种类型的捐赠活动,但是这些捐款,却是杯水车薪。
“虽然学校每次都会发起募捐活动,但是老师和学生的捐款毕竟是有限的,而且这种募捐的形式,永远只能是一种临时性的紧急措施,我们需要的是一种经常性的、制度化的机制来帮助这些同学战胜病魔。”一位曾接受捐赠的同学李某说,当大学生不幸遭遇像白血病、尿毒症这类突发性重大疾病时,除了爱心募捐外,还有什么办法能够帮助他们呢?
许多老师和学生家长都提出,医院能否考虑学生群体的消费能力,为其专门开辟一个“绿色”通道,尽量降低贫困学生的医疗负担。“全靠‘爱心’捐赠是不现实的,应该逐步完善大学生医疗体制和社会保障体制,让大家来共同承担这份责任。”张小姐说。
建立重病防火墙 势在必行
贵医附院从事医疗工作十余年的马医生说,现在的大学生医疗保险并不足以应付那些花销动辄数十万元的重大疾病,公费医疗业只能解决普通的疾病,却也不能涵盖所有的费用。在面对白血病、尿毒症等这些需要长期治疗并花销费用很大的疾病时,公费医疗也显得力不从心。更何况,现行的公费医疗制度并未覆盖所有的在校大学生。
一位保险界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目前,保险公司针对学生设计的保险险种主要是学平险,该险种是一种低保费险种,其附加险主要针对一些常见病。其特点是保费低廉,无须进行各种身体检查。与学平险的平民色彩相比,类似癌症、尿毒症等特重大疾病险的保费相对较高,相应的保障范围和质量也更好,但就尚未具备经济来源的学生群体来说,是很少有学生能够承受的。
某高校学生科老师告诉记者,很多高校都存在学生患重病,无钱医治的事例。但学校没有能力为贫困生设立医疗专项款,我们很希望社会能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早日将大学生纳入医疗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