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抗癌动态251>>本页

我们更欢迎“静悄悄”的温暖—— 

申城救助帮困新理念 救助卡爱心券取代上门送钱物 

我爱祖国的蓝天2006-1-26

  春节将至,家住杨浦区鞍山新村的张老伯带着读小学的孙子来到四平街道爱心慈善超市,用街道发放的 50元爱心券选购了一个装满文具的铅笔盒、一桶食用油。老先生觉得,以前接受好心人捐助的衣物钱款,都在众目睽睽之下,很不好意思。现在拿着爱心券到慈善超市选择生活用品,很自在,感觉就像在超市购物。

  在申城,为困难群体“送温暖”的方式正在发生变化,人们不再大张旗鼓地把钱、物送上门,而是发下各种救助卡、爱心券,把选择捐赠物品的主动权转交给受助者,让他们“悄悄”去“消费”,自主选择所需。

  慈善超市:让受助人有自尊

  记者日前在闸北区北站街道“爱心慈善超市”看到, 30多平方米的空间里,柴米油盐、棉被衣物等 100余种日常生活用品被分门别类地摆放在货架上。正在挑选物品的华安居委会居民王女士说,去年 5月,她的儿媳妇被诊断患了乳腺癌,爱心慈善超市为手术后的儿媳妇及时提供营养品。前不久,她因血管瘤开刀,家人又拿着爱心券,从爱心慈善超市购得红枣、桂圆等,“在慈善超市,我缺什么就可以领到什么。”

  在华师大慈善爱心屋里, 05级生物科学专业藏族学生次旺拿着学校发放的爱心券,经过反复比较,选购了保暖衣物和学习用品,“以前,学校会给贫困生公开发放款式、颜色统一的外套,这如同给贫困生贴上‘标签’,很多人宁愿受冻也不愿穿。现在,拿着爱心券去爱心屋消费,给你选择权,不会觉得伤自尊,我们更欢迎这种‘静悄悄’的温暖。”

  爱心慈善超市里的物品主要来自社区单位和居民群众捐献。“社会各界好心人向各街道经常性社会捐赠点奉献爱心,经常性捐赠点将捐赠物品分发给爱心慈善超市。

  街道根据居民困难情况发放爱心券,困难群体到‘超市’选购所需物品,‘超市’作为爱心中转站,让捐献者与受助者各得其所。”普陀区已在全区八街一镇以及华东师范大学都建立了爱心慈善超市和爱心屋。普陀区民政局局长曹道云表示,这样一种救助帮困方式以人为本,既满足了捐赠者的心愿,又顾及到了受助人的隐私与自尊。据了解,本市现已建起 30余家慈善爱心超市,今年还将建设更多的慈善爱心超市。

  沐浴票、助学券、医疗卡:救助帮困更实效

  救助帮困,要实实在在了解困难群体的所需所求,让“送温暖”真正落到实处。今年春节前夕,杨浦区对全区经济困难且家中不具备沐浴条件的 60岁以上老人情况进行排摸,发放了 1.3万多张冬季助老沐浴券,老人们可以免费到所在街道的大众浴室洗澡。

  本市有部分家庭由于家人患大病重病或子女就学,以致医药费用及子女教育费用过大,影响了基本生活,而他们的收入又略高于低保线。对这些家庭,本市相继出台了大病重病医疗救助、义务教育“两免一补”等措施,提供不同形式的救助保障。价值 40元的粮油帮困卡、每学期一次的帮困助学券……一张张蕴涵着不同帮困救助内容的救助卡、爱心券大大缓解了困难家庭的生活压力。

  票、券逐渐取代钱、物,使救助帮困形成了长效机制,让困难群体真切感受到“四季如春”。家住卢湾区建国西路的施老太丧偶多年,自己没有收入来源,身患高血压、心脏病等疾病。平时她就靠女儿微薄的退休工资维持生活,有个头痛脑热的,就撑着不去医院看病。居委会知道施老太的窘境后,为她送来了“慈善医疗卡”,老人持卡到社区医院就医,挂号费、诊疗费等费用一律免除,只需支付药费,老人感慨地说:“医疗卡真实用。”据悉, 5年来,市慈善基金会已为困难家庭和无业老人发放慈善医疗卡 10万多张,解决了不少贫困老人看不起病的难题。

  链接——  

  “十一五”期间,本市将着力打造一个保障困难群众基础民生、统合帮困救助资源和信息的救助帮困工作平台。推进“分类施保”,逐步完善现代城市社会救助体系,加强对困难群众的托底性保障,努力做到“应保确保、应业助业、应帮尽帮”,特别是加强各项社会保障制度之间的衔接,对现行制度未覆盖或者覆盖后仍然有困难的群众加强综合帮扶救援,为困难群众构筑“最后的安全网”。(记者谈燕)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