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抗癌动态250>>本页

黄韬:我给自己治好了晚期肺癌

我爱祖国的蓝天2006-1-23

  博士毕业两个月就拿到肺癌晚期诊断书

  黄韬我给自己治好了晚期肺癌本期人物/黄韬他是协和医院外科教授,也是当年最年轻的博导之一,承担了多项重要科研项目

  他立志当一个好医生,然而博士毕业仅仅两个月,他就拿到了肺癌晚期诊断书

  几乎所有人都已开始放弃的时候,他仍坚持给自己治疗,最终康复,并当选武汉市十大杰出青年病人眼中的救星曾是绝症患者

  19日,黄韬教授又做了4台肿瘤手术。 

  42岁的黄韬教授是协和医院甲状腺和乳腺外科中心主任。在病人眼里,他是个医术高明且极富同情心的好医生。但他们可能并不知道,黄教授也曾和他们中的许多人一样,是一个癌症患者。

  从患上晚期肺癌、坚持为自己治疗,到死里逃生,黄韬教授已健康地生活、工作了13年。

  不管是下了手术台,还是看完门诊,黄韬教授都习惯性地回到住院部他那间狭小的办公室,以方便病人随时找他。

  其实,他的家就在医院院子里,但他中午从不回家,晚上有时也睡在办公室的沙发上。

  采访就在他那间办公室进行。采访过程中,不断有病人拿着片子,径直推开他办公室的门。没有预约,没有挂号,更没有熟人介绍,他们有各种各样的理由想立即找到黄教授,目的却只有一个:看病。

  黄教授说,在这个自己曾经住过半年的病区接待病人,常常让他想起自己的患病经历,从而也更理解病人此时对他的期待和依赖。

  博士学位和癌症几乎同时到达

  黄韬10岁时,母亲死于一次医疗事故。这让他从此立志要当一名治病救人的好医生。

  1993年7月,踌躇满志的黄韬医学博士毕业后,开始在协和医院上班。

  同年9月,黄韬开始咳嗽,且常有浓痰。他以为是一般的感冒或普通肺炎。10月下旬的一天,他正带着一组医生在查房,突然又咳嗽了一下。这次吐出来的东西不是浓痰,而是血。

  黄韬研究生时期的研究方向就是肿瘤,他心里隐隐感到不妙。

  结果比黄韬预料的还要糟:晚期肺癌,肿块有一个男人拳头那么大,且已转移到淋巴和附近的一根肋骨上。

  拿到诊断结果时,黄韬有点懵了,这人生才开始呢,怎么就……。

  医院上下也很震惊。要知道,黄韬硕士只读了2年就提前攻博,他应该是个极有前途的医生呢。

  院里特意为他组织了一次全省专家会诊。会诊结果确认他患的是小细胞肺癌。当时,这个病5年的存活率几乎没有。会诊后,有专家直接告诉他,让他不要做手术。作为同行,黄韬知道这句话意味着什么:他大概还可活3个月到半年。

  坚持给自己治好了癌症

  强烈的求生欲望顽强地支撑着黄韬。住进本院胸外科病房后,他不甘心就此放弃,每天到资料室查相关资料,看国外的新观念和新的治疗方法。

  黄韬根据所看资料给自己开处方,为其治病的医生非常尊重他的意见。他先要求做放疗,做了2/3个疗程后,情况不好,黄韬便改做化疗。

  做了两次介入化疗,他肺部的那个肿块奇迹般消失。

  12月,黄韬要求做手术。这时,很多医生提出反对。院里又组织了第二次全省专家会诊,会诊结果是同意手术。

  当年腊月28日,黄韬在本院做了手术,切除右肺上部,拿掉了那根肋骨,又对淋巴进行了清扫。整个治疗方案由他自己制订。

  术后14天,他出院了。次年五一,他上班了。1995年元旦,黄韬做了最后一次化疗,从此与癌症彻底拜拜。

  曾与他住同一病房的病友,都已先后离世。只有他不仅健康地活着,还干出了很多成绩。

  结婚生子科研一样都没耽误

  生病前,黄韬刚领了结婚证,正筹划婚礼。突如其来的恶疾,让他果断中止了通往婚姻殿堂的脚步。

  然而,他在同院工作的未婚妻,却一直陪伴在他身边。术后,伤口尚未拆线,他就完成了那个至今回忆起来还忍不住掉泪的婚礼。

  黄韬住院前,还承担着一些科研项目和写书的任务,这并没因生病而中止。开刀前,他趴在病床上写完了《现代脾脏外科学》的书稿。

  开刀后到1994年5月,他独立完成了一个省自然基金科研项目,那个项目获得了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和省青年科技奖。

  1996年,因为自强不息和取得的非凡成果,黄韬被评为武汉市十大杰出青年。这年,他的儿子出生。

  随后,黄韬又完成了3个国家自然基金科研项目、2个卫生部项目、2个省自然基金项目。2001年,38岁的黄韬成为同济医学院外科学领域最年轻的博导之一。

    【追问】

    记者:当初拿到诊断结果时,是否很绝望?

  黄韬:不能用“绝望”这个词,应该是悲壮。得癌症是很残酷的事情,无法用语言表达。生病后,熟人都很热情地跟我打招呼,还有一些人没开口就开始掉泪。仿佛告别就在眼前了。

  记者:想过您会活这么久吗?

  黄韬:想过,这并不意外。人总要抱有希望地生活,否则任何奇迹都发生不了。

  记者:您认为自己战胜癌症的原因是什么?

  黄韬:首先我没有放弃。其次我相信科学,因为医学不断有新的进展。另外也有机遇的成分,同样的病人,用同样的药,并非每个人都有效。而我是有效的。

  记者:这个经历对您有什么影响?

  黄韬:这对我的人生经历是件非常有益的事情。生病后重新工作,我变得很踏实。想法太多,想得太远,不一定能实现。一步步地走,整个人生旅程可能会走得更远些。

  记者:自己经历病痛后,再来看病人,是什么感觉?

  黄韬:生病以前,病人找我,我会尽力,但更多是从医疗角度出发。现在我会倾注我所有的热情来帮助病人,因为我也有过这种求医无门的状况。

  记者:听说很多病人得知您的经历后,慕名找您看病。您愿意与病人分享您的抗癌经验吗?

  黄韬:都是病人之间在传,我一般不跟病人讲自己的事情。不是不愿讲,主要是不同的人、不同的病,对病的反应会不一样,一个人的例子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记者吕所知 胡伟鸣 实习生李君图)

 

 

来源:武汉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