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抗癌动态243>>本页

为戳穿虚假医疗广告谎言 政协委员亲历"神效"治疗

我爱祖国的蓝天2005-12-7

  “我省的医疗广告市场已经到了非治不可的地步了,如果再让这些肆意夸大疗效的虚假广告放任自流,那么它们侵害的不仅是群众的健康和财产,还将让我们整个社会付出更大的代价。”面对虚假医疗广告泛滥之势,省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张沛怡,哈医大二院消化内科主任刘冰熔,哈医大二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中西医结合风湿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张凤山,哈尔滨市第一医院消化内科主任李春明等六位医学专家挺身而出,亲自探访这些宣传神奇疗效的医疗机构,来戳穿虚假医疗广告的谎言。

  提起目前充斥着各种媒体的医疗广告,省医院消化内科、内镜诊治中心主任张沛怡气愤不已。她说,目前,医疗广告市场秩序混乱、虚假广告泛滥有目共睹。每天只要一打开电视、翻开报纸,各种具有“神奇疗效”的抗癌药、美容药、治乙肝药、壮阳补肾药、降脂药的医疗广告就会铺天盖地映入眼帘。这些广告利用患者求医心切的心理,将药品疗效吹嘘得神乎其神。看到许多患者轻信这些虚假的医疗广告,作为一名中华肝病学会委员、省肝病学会主任委员、从事医学研究20多年的医务工作者,张沛怡的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酸楚和悲痛。

  “简直就是漫天撒谎、胡编乱造!”哈尔滨市第一医院消化内科主任李春明指着一则抗癌口服液的广告气愤地对记者说。此抗癌药声称能治各种肿瘤,有效率达到98%,无一例复发转移。李春明说,如果按照广告上的说法,只要喝了这种口服液,癌症就会轻松治愈了,那么世界上不会再有人忍受癌症的折磨了。这个广告连最基本的医学常识都不了解,更何谈承担救治身患癌症患者的重任?

  虚假医疗广告对群众生命健康极不负责任,许多患者因轻信广告不信科学,最终导致人财两空。在专家们接治的病人中,有半数左右因听信偏方、广告走过弯路,导致有的错过最佳治疗时机,甚至失去了生命。

  我省著名的消化内科专家刘冰熔几乎每天都会遇到受虚假广告侵害的病人。有一位60多岁的外地患者,在某报上看到一则哈尔滨市某医院“无痛检查胃病”的广告,便带着东挪西凑借来的几千元钱,千里迢迢到哈尔滨看病。这家医院只草草地检查了一下,便诊断老人患有胃炎。随后,医生开了一大堆药,只给老人留了返程的车票钱。老人回家治疗了两个月,病痛不但不见好转,反而越发严重。于是,老人又借钱来哈,在正规医院检查后,被确诊为胃癌晚期。此时,老人已错过了手术的最佳时期。

  在2004年黑龙江省政协第九届二次会议上,身为省政协委员的刘冰熔提交了一份关于整治虚假广告的提案,但至今没有得到有关部门的答复。刘冰熔告诉记者,他不会放弃,还要继续为曾经受过虚假广告侵害的百姓讨说法,避免让更多的百姓上当受骗。

  风湿病专家张凤山教授说,每当看到一些媒体连篇累牍地宣传风湿病的特效药时,他都感到既焦急又无可奈何。这些特效药大多数都含有大量激素,初期可能会缓解病症,但留给患者更多的是无法挽回的肉体和精神痛苦。他曾受邀到某电台解答风湿病知识,同时在场的还有一位所谓专家。在听完此人对一种风湿病药物的宣传后,张凤山马上对此人的专家身份以及所推销的药物提出质疑。张凤山认为大众传媒不该给此种明显没有科学依据的说法提供舞台。然而,电台的答复是:他交了广告费。

  真教授斗不过假医生,张教授无奈之下,只能拂袖而去。

  面对虚假医疗广告肆意妄为、面对患者因轻信广告而错过救治时机,张沛怡在愤怒、焦急之后,渐渐地冷静下来,开始思索:自己是专家、权威,有坚强的医学后盾,比普通人更有发言权。于是,她决定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来揭发这些虚假广告的本质。

  2004年10月,张沛怡在一媒体上看到一则“哈尔滨市南岗区某医院以最新技术治愈胃病、肝病”的广告。于是,对自己身体健康情况了如指掌的张沛怡以胃病患者身份,来到该医院看病。一进入诊室,医生就问张沛怡“带了多少钱?”在确定她准备充足后,医生进行了简单地查体,然后要求其做胃肠彩超。张沛怡故意指着屏幕上脾静脉显示的红色血流信号问“胃部否是溃疡?”大夫告知“糜烂”。而对于张沛怡已确诊多年的卵巢囊肿,本该在彩超中暴露无遗,然而仍被告知未见异常。这样,原本没有胃病的张沛怡被确诊患有为十二指肠球溃疡,并随时都有癌变的可能。为防止她外出购药,医生用各种代码开出1500多元的药方。当张沛怡取药时才发现,医生开的药只有一小部分是治疗胃病的,其它大部分都是增强免疫力、价格昂贵的保健药品。因为没有付款买药,病历诊断和药方竟被导诊护士当场撕毁。

  深感震惊的张沛怡一方面将自己的经历向有关部门如实举报,同时以自己黑龙江省政协委员、省妇联执委和全国妇女代表的身份,联合本院及哈医大一院、哈医大二院、哈尔滨市第一医院等六位医学专家,联名致信有关部门和新闻媒体,历数虚假医疗广告种种骗术,痛陈其带给患者及其家庭,以及整个社会的危害,呼吁切实整治虚假医疗广告,还人民一健康就医环境。

  王桂照是哈医大一医院的名誉院长,心血管内科教授,博士生导师。2004年,身患冠心病的王桂照不断听患者介绍一种新药,号称拥有美国专家技术、通过洗心垢等方法治疗冠心病效果独特。王桂照对广告宣传的药品功效本能地提出了质疑,但并未被患者接受。为证实自己的判断,王教授花1300元钱买了5个疗程的药品亲自服用,两个月过后再做检查,与广告宣传的疗效相去甚远。比起1000多元的冤枉钱,他更痛心的是由此对病人造成的误诊、误治。他说,这后果和谋财害命没什么区别。王教授决定通过维权以正视听。然而较起真来才发现这个过程同样步履艰难。曾经信誓旦旦的媒体卖的是广告版面,广告内容多由广告公司或广告商自行提供;药店出租柜台,更不会对药品疗效负责;质疑药厂需要证据,然而普通患者通过广告买药一无诊断、二无权威机构对服药前后症状做对比,根本拿不出被有关部门认可的依据。患者只能望而却步,自认倒霉。在抗击虚假医疗广告行动的同时,专家们发出了这样的质疑:根据《广告法》的规定,药品、医疗器械广告不得含有表示功效的断言或者保证,不得说明治愈率或者有效率。而且药品广告的内容必须以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说明书为准。既然法律都已经作了明确规定,那么虚假广告为何还如此猖獗?难道是法律管不住假广告?

  张沛怡等专家曾经通过多种渠道找到管理医疗广告的相关部门,但是每次都是失望而归。经过反复地询问和探求,他们逐渐了解到:药品广告的审批权在省级以上药监局,监督管理机关是工商局。作为药监部门,他们虽有专门的市场处查阅媒体广告,因为没有执法权,只能按照程序反馈给工商部门处理。

  有的专家为此找到了工商部门,希望他们承担起监管的职责。工商部门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员讲,尽管打击虚假广告是他们的职责,但由于一些错综复杂的关系,他们同样对打击虚假广告力不从心。种种人为的因素搀杂在一起,令虚假医疗广告有了生存空间,也增加了整治的难度。

 

来源:黑龙江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