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排左起:牛凤岐研究员
董宝玮教授 申文江教授 吴祈耀教授
肿瘤热疗是指利用非电离辐射物理因子在生物组织中的热效应,通过对肿瘤细胞加热升温而将其杀灭的技术与方法。肿瘤热疗学是由热物理学、热生物学、临床医学和多门类技术科学交叉、渗透形成的综合性应用科学。
肿瘤,特别是恶性肿瘤,是威胁人类健康乃至生命的最重要杀手之一,而手术切除、放疗和化疗被认为是迄今最有效的治疗手段。但切除会造成肢体残缺,放疗与化疗会因副作用导致对躯体和精神的伤害,所有这些都将不可避免地降低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寻求既能有效杀灭肿瘤细胞,又能确保损伤小、毒副作用小的微创甚至无创治疗手段,一直是世界范围内医患双方的殷切期盼。而近些年获得迅速发展的现代热疗科学与技术正是具有这种潜能的一个全新解决办法。
香山科学会议于2005年3月29日至31日召开了以“国内肿瘤热疗学研究与应用中的科学问题”为题的第249次学术讨论会。北京理工大学吴祈耀教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申文江教授、解放军总医院董宝玮教授、中国科学院声学所牛凤岐教授担任会议执行主席。来自理工、医学、企业三界的40多位专家出席了会议,与会专家就肿瘤热疗中共同关心的科学技术与临床应用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从科学技术层面上对我国肿瘤热疗事业的现状与问题做出客观评价,展望发展前景,提出应对措施。
我国是开展肿瘤热疗比较活跃的国家之一。近20年来,在热生物学研究、热疗器械研发和临床应用等方面都取得了不少重要成果。在我国医疗器械领域,热疗设备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最多、最具我国特色的产品门类。自1995年以来,随着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射频、微波、激光热消融治疗,传统热疗(温热治疗)和全身热疗技术与设备的相继问世与发展,更使我国肿瘤热疗事业迈进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特别是其大量的临床应用和已经取得的效果,已引起国外同行的注目和赞许。但是,与三种传统疗法相比,热疗在大多数情况下还处于辅助和次要地位,其巨大潜能还远未得到应有的开发和利用。究其原因,主要是基础研究,特别是热生物学及热疗与免疫关系等方面的研究尚欠深入和系统;某些关键技术,如测温特别是无创测温、控温及热疗剂量学未能解决或未能很好地解决:缺乏统一、公认的临床规范和符合循证医学(evidance
based medicine)原则的足够临床例证;医学界对各种疗法的作用、临床价值、应用范围和效果等认识不一,甚至有较大争议;某些产品缺乏科学、严格和统一的标准。此外,对某些疗法和设备的不当宣传和市场炒作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项技术的健康发展。
与会专家指出,热疗是继手术切除、放疗、化疗之后作为第四种疗法,具有诱人前景。其共性关键技术问题有:将足够的能量准确定向输送到靶组织,产生有效的杀灭温度;尽量不损伤正常组织,不造成体表灼伤或其它意外伤害;实现对靶组织温度的监测和对治疗过程的监视。肿瘤热疗技术现状:(1)肿瘤热疗技术临床意义明显,在国内已达到相当水平,且在国际上这一领域产生了较大影响。(2)热疗技术的最大优势是其微创和无创性,对免疫系统损伤较小甚至可增强免疫力,作为临床实用技术潜力巨大,前景良好,应积极支持和正确引导,促其健康发展,不断壮大。(3)与三种传统疗法相比,热疗技术在大多数情况下尚处于次要和辅助地位,主要原因是其本身的成熟性尚欠火候,包括温度场的监测与控制、热剂量学问题尚未很好地解决,设备技术水平尚处于初级阶段;临床上缺乏统一、公认的治疗规范,现有病例虽然不少,但临床研究与循证医学原则尚有距离;基础研究不够深入和系统,一些重要概念和术语不够科学、准确,影响学术交流;有的新技术设备在尚欠成熟的情况下急于进入市场并过度宣传,对其健康发展起了适得其反的作用。与会专家认为今后的发展应实现医、工、企合作,不断推动创新,重视热疗技术的临床再创造;加强临床应用的实验研究,扩大肿瘤热疗的临床应用范围,逐步确立其在肿瘤治疗中的地位;加强医务人员的在职培训,提高热疗的临床效果;重视提高效能,降低成本,控制利润,解决好热疗的经济学问题;加强热疗的科普宣传。
与会专家在交流、讨论中并指出,国内有关HIFU的工作,其成绩、特色和优长主要是在临床方面,此种技术设备及其临床应用在国内从无到有,有关单位和人士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但同时必须如实地承认,HIFU技术和设备都是发端于国外,广义地称国内HIFU为“发明”和“首创”是不确切的,也从未获得国际同行认可。在基础研究方面,国内虽有研究,但力量单薄分散,工作缺少连续性,深度和广度均与国外有显著差距,对HIFU临床应用至为关键的剂量学和无创测温问题远未解决。在产业方面,虽已有7家企业获准注册生产,但设备均处于初级阶段,多数企业在完善升级方面后劲不足,且除两家外,多数销售业绩欠佳。在临床应用方面,国内已开展的病种多,病例多,多数疗效明显,是在国际上最受重视和欢迎的方面,但国际上对其规范性持有保留看法。由于产业化和临床应用的推动,我国在国际上率先制定了HIFU声场、声功率测量方法的国家标准和HIFU治疗设备的行业标准,受到IEC和美国FDA的关注和重视,为声学和医用电器设备标准化历史上所未有。为促进国内HIFU的健康发展,与会专家认为应该:(1)从深度和广度上大力加强基础研究,重视对现有设备的完善升级,重点解决HIFU剂量学和无创测温、疗效判定等关键技术,并以实用化作为科研成果的最终考核标准;(2)采用国家投入和企业投入相结合的支持机制,鼓励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和高新技术企业形成密切相关的利益共同体,逐步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要平台和主体;(3)按照国际标准规范临床实验,拿出更多有说服力的证据,积累更多经验;(4)清醒、客观地看待国内HIFU的成绩,科学、准确地宣传报道,抑制浮躁风气,将界内人士的积极性引领到深化基础研究和解决关键技术难题。
与会专家认为肿瘤热疗技术包括局部热消融、常规热疗及其他新兴热疗技术。局部热消融是指在影像引导下以不同物理手段产生的热能直接杀灭肿瘤的治疗方法。在国内临床应用的主要有射频、微波、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和激光等。上述技术在国内外发展较快,疗效显著,已成为继手术、放疗和化疗之后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以加热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为基础的常规热疗可以作为肿瘤综合治疗的辅助手段之一,对放、化疗有协同增效作用;全身热疗现在主要作为姑息性的治疗手段。光动力学治疗、磁性热疗及与热疗结合的基因治疗等新型热疗技术值得进一步深入开展基础和临床研究。专家指出,当前存在的问题有:1.基础研究薄弱、缺乏系统性。应加强肿瘤热疗的生物学效应、热疗与免疫关系等的研究;2.温度测量特别是无创测温、控温、热计量学问题至今未得到有效解决;3.临床缺乏统一、公认的治疗规范及符合循证医学的研究结果。与会专家对我国疗技术的发展提出了具体的建设性意见:
1.建议中华医学会成立肿瘤热疗分会,其宗旨是团结肿瘤热疗领域医学、理工和企业三界的科技人员,开展学术交流、促进跨学科的交叉与合作,推动肿瘤热疗学科的发展。
2.加强医学、理工、企业的结合,在不断完善现有技术与设备基础上,加强无创测温、热疗剂量、影像引导(计划、定位、监视、控制和疗效判定)等关键和瓶颈技术的研究。大力推进创新性强的新型热疗技术与设备的研发。
3.加强肿瘤热疗的医学基础性研究和临床研究。深入探讨各种热疗技术与方法的治疗机理;按循证医学的要求对每项热疗技术与设备的临床应用范围、适应症、禁忌症、施治方法和注意事项进行规范。
4.建议医院重视并发展肿瘤热疗技术,加强对热疗的管理,从队伍建设、实验设施和临床应用等方面提高热疗的专业技术水平。
5.加强医务人员在职专业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医生应用肿瘤热疗技术的能力和水平,严格持证上岗;对公众积极开展科普宣传,不断增进医患双方对肿瘤热疗技术和方法的了解。
6.重视肿瘤热疗设备的卫生经济学问题。医疗设备是带有公益性的产品,应该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要控制成本与利润,坚持合理的效能/价格比;要科学、准确地宣传热疗设备的性能和应用指征,反对商业炒作。
(杨炳忻 供稿)
参会人员名单:
吴祈耀 教授 北京理工大学
申文江 教授 北京大学
董宝玮 教授 解放军总医院
牛凤岐 研究员 中科院声学所
王 涛 高工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
夏平畴 研究员 北京泰杰磁电研究所
李迎新 教授 天津医科大学
张珊文 教授 北京大学
汪 伟 副主任医师 军事医学科学院
叶小鸣 副教授 中山大学
邵汛帆 主任医师 广州市肿瘤医院
郭坤元 教授 南方医科大学
顾 瑛 教授 解放军总医院
梁 萍 教授 解放军总医院
王素雅 高工
广东威尔医学科技有限公司
吴石增 研究员 中科院电工所
杨耀琴 教授 同济大学
戎文雄 高工
北京先科创业科技有限公司
唐晓英 副教授 北京理工大学
张德俊 研究员
中科院武汉物理与数学所
熊六林 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万明习 教授 西安交通大学
吴水才 副教授 北京工业大学
寿文德 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
冯 若 教授 南京大学
王洪奎 研究员 北京为尔福电子公司
彭 楠 副教授 解放军总医院
吕明德 教授 中山大学
唐劲天 研究员 清华大学
赵洪斌 教授级高工
北京医疗器械研究所
李 宁 教授 北京朝阳医院
古宏晨 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
刘 静 研究员 中科院理化技术所
王智彪 教授 重庆医科大学
马宽生 教授 重庆市西南医院
刘 珈 副主任医师 湖南省肿瘤医院
忻旅明 研究员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
李丰彤 副研 天津医科大学
夏廷毅 主任医师 空军总医院
石珍龙 高级工程师
无锡海鹰电子医疗系统有限公司
区和坚 高工 科技部高技术中心
杨炳忻 教授 香山科学会议办公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