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抗癌动态224>>本页

陈竺院士:医学是科技与人文的交集

我爱祖国的蓝天2005-8-24

    “医学,是科技与人文的交集。”昨天,在亚太血液及肿瘤基础和临床研究教育中心揭牌仪式上,中科院副院长陈竺院士对本报记者发表感言。 

    医生,不应甘当熟练工匠 

    陈竺毫不讳言,如今我国不少医生并没有将自己的工作看作是科学研究事业,认为仅需熟练运用学到的知识就行了。他指出,医生也应是科学家,不能固守既有知识,应该发挥创新能力,寻找疾病软肋,才能推动医疗技术的进步。 

    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态度必不可少。陈竺说,做实验要有对照组,对药物作用的规范记录应更为系统化。否则,即使有再重大的创新,还是会因方法不妥而被质疑。现有的医学教育在知识灌输以外,更应关注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医疗,并非单纯消费行为 

    对于社会上某些把医疗看作单纯消费行为的想法,陈竺连连摇头。他说,医生与患者、与家属的关系,更应该是合作者。 

    陈竺介绍,如今亚太地区集中了世界2/3的人口,遗传学资源极其丰富。许多国家的农村和城市的疾病谱也因生活水平、习惯的不同表现各异。比如,我国农村胃癌、食管癌发病率较高,城市人群结肠癌、乳腺癌多发。这些对医生而言是机遇,更是一种挑战。 

    医学,我们能做得更好 

    陈竺强调,在肿瘤研究的某些领域,中国医学家已做得非常好。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治疗白血病患儿5年无病生存率超过70%。就在10多年前,这家医院率先提出了“儿童大病医疗保险”。在陈竺看来,这正是医技和人文精神的交集。 

    陈竺复述着导师王振义院士当年的话:“任何坏的东西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来试试‘教育’肿瘤细胞改邪归正。”秉持这样的理想,20多年前他们找到了全反式维甲酸,10多年前又找到了三氧化二砷,将急性早幼粒白血病3-4年无病生存率大幅提高。陈竺和他的伙伴有理由期待:不久的将来,这一比率可能突破80%。 

    新闻背景 

    陈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欧洲艺术科学和人文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教授、瑞金医院终身教授。 

    在人类白血病研究中,陈竺提出的白血病“靶向治疗”观点,为肿瘤的选择性分化、凋亡治疗开辟了全新道路。1994年以来,他参与组建我国第一个国家级基因组研究中心———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领导开展了人类基因组DNA和cDNA的大规模测序。 (记者 彭德倩)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