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全世界范围内恶性肿瘤(俗称癌症)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已经成为全球发达国家最致命的死亡杀手。在中国,癌症的发生人数也在逐年递增。事实上,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癌症已由“不治之症”悄悄地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病与慢性病,就像高血压、糖尿病等一样。因此,无论是医生还是癌症病人及其家属,都有必要清醒而正确地认识癌症。
多少年来,癌症夺走了许多灿烂的生命,人们谈癌色变。癌症,真的是不治之症、真的是无药可救、真的就意味着死亡吗?其实,癌症并非想象中的那般狰狞,正确地认识癌症已知成因与治疗手段后,癌症患者及其家属必将坚定地树立起抗癌信心。
积极乐观主动的精神是一切治疗的开始
老百姓中间流传着一种说法,“癌症病人三分之一是吓死的,三分之一是用药过度病人无法耐受而死的,最后三分之一才是治疗无效而死的。而正因为这最后的三分之一无法治愈,造成了另外三分之二的死亡”。这话虽无根据,但确实部分反映了精神和体质因素对癌肿治疗过程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中医学认为,突然强烈的精神刺激或反复持久的情志刺激,可使人体脏腑功能损伤,气机逆乱,气血阴阳失调而发病。《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中医学中有七情所伤可以“致病”,情志调整可以“治病”的论述。现代医学心理学家的许多调查研究也证实了精神因素与恶性肿瘤的密切关系。有人指出:影响癌症发生的重大生活事件一般先于癌症起病前6~8个月,而忧郁、失望、悲哀可能是癌症的先兆。
有的研究还发现,死亡、离别的悲哀、忧郁和焦虑,在癌症发病前的一年左右就可以见到。浙江中医学院王泽时教授的动物实验也表明:将荷肉瘤180小鼠置于紧张环境中(如猫的不断惊吓),肿瘤发展速度较正常环境下快得多。
临床上,许多患者得知自己患上癌症时,会表现出恐惧与焦虑、怀疑和接受、孤独和抑郁、愤怒与仇视等等各种不良的情绪变化。有一种“想象疗法”,可以在医生指导下,自我进行,病人把某一种观念暗示给自己,如想象自己如何战胜了癌症,已经战胜了癌症,等等,这样有可能使体内的免疫机能得到改善。
平日的生活中,患者还应努力在生活中择其乐而从之,迂其忧而弃之。不要因患上癌症带来的诸多变化而怨天尤人、多愁善感、厌世悲观、忧郁沉闷,而应该努力培养“恬淡虚无”的生活态度,避免过度的情志变化和精神刺激,做到开朗乐观、宽宏大度、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遇事“泰然处之”,使自己有良好的“应付能力”。
不急不躁,制定五年“作战”计划
对待癌症,患者需要平和的心态,医生也应该努力为病人制定全程治疗方案(暂且定为“5年治疗方案”),并将治疗可能的过程告诉患者,使患者获得最大自信心。战胜病魔需要的是时间,需要的是智慧及信念,需要的是各方的通力合作,就如同行军打仗一般。著名的中医学家徐大椿就提出过“用药如用兵”的说法,认为治疗疾病的每一步,都应根据当时的情况制定不同的作战方针,因人、因地、因时制宜。
癌症患者其实是整个治疗过程中的主导者。如若把治疗癌症的过程看作是一次漫长而艰苦的战役,医生只是参谋长或作战部长,主要提供行军打仗的战略战术等谋略和执行战斗命令;患者丈夫或妻子是政委,协助司令共同定夺进退大权;子女应是副司令或副政委;而患者本人才是统帅全军的大司令,掌管操控生死的兵权,选取参谋长的方案,根据自己部队的实际情况,确定具体的作战方案和作战部长,并且指挥作战。患者不要因为某些症状始终得不到缓解而丧失信心,而应在医生(参谋长或作战部长)的帮助下,统观全局,明白5年抗战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关卡,出现的时间,采取各种预防和应对措施。
这种现代的治疗模式,让患者自己参与到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并担负责任,提高他们对自身疾病的认识,加强参与感,真正做到对自己的生命负责,让他们的情绪由低迷、消极、急躁转变为主动、积极、不急不躁。同时也加强了医患之间的沟通,增进相互理解与合作。
患者应树立正确的治疗态度,懂得分辨真假
很多病人一旦患上癌症,病人和家属就自然而然的将所有的事情都拱手交给了医生,把医生当作了“神仙”。对自己的病情、以往的治疗过程、检查结果都不太了解,认为这些都只是医生们的事,只需告诉他怎样服药,怎样治疗,生命还剩多久即可,这样难以与医生进行深入的交流。其实不然,患者应在治疗过程中,始终保持主导的地位,担当起总司令的职责,选择并引导医生为自己看病。这有可能就是历来所谓“求医”的真谛。因此患者每一次就医时,都要抓住就诊的重点,向医生描述你当前最为困扰的症状、最需要解决的问题,要达到的疾病治疗期望值,经济上可以投入于治疗的预算,希望在哪里进行治疗等等。初诊的病人还可以选择时间相对宽裕的特需门诊就医,虽然挂号的价格稍贵,但比起有些病人从黄牛手中买“号”,要值得多,可以有充分的时间认识了解自身疾病,并与医生探讨最佳的、最适合自己的治疗途径。癌症治疗,需要的是时间,需要的是医患之间的相互磨合与摸索,需要的是病人的毅力与忍耐,当然还需要必要经济支持。
患了癌症,“病急乱投医”的心理自然在所难免,而许多不良商家正是抓住了患者的这种心理,受保健品市场巨大利润的驱使,利用漫天的虚假广告,蒙住消费者的双眼,欺骗癌症患者。我们知道,药品与保健品的区别最主要是在于其中各种成分的剂量以及使用方法。癌症患者往往在广告中看到与药品一样的成分,就误将保健品当作药品一样服用以期商家承诺的奇效出现。最终,癌症患者不但受到了经济上的损失,还因此耽误了病情,赔了夫人又折兵,得不偿失。我们的癌症病人应该相信医院,相信正规的治疗,癌症目前没有特效药,这个世界也没有万能药,只有接受专业的治疗,才有机会胜利。
了解真实病情,切莫错失治疗良机
在我国,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家属出于善意常会要求院方一同瞒住患者病情的真相,将生癌说成没生,将恶性说成良性,将晚期说成早期,这样也许的确是让病人得到了暂时的心理安慰或平衡。但是且不说隐瞒剥夺了患者的知情权,就于治病而言也是弊病甚多。在门诊时,经常会看到一些家属先进诊疗室向医生提出对病人隐瞒病情的要求,出于尊重与理解,医生一般都会答应。待诊治结束后,家属又先将患者支开,再告诉医生患者真正的病情,拿出事先藏好的真实检查报告,甚至还有记录着以往诊治经过的真实病历。这样的就诊过程,不仅扰乱了医生的正确判断,还使患者对自己的病情掉以轻心,治疗的依从性降低。另外,我们在临床工作中还发现,其实有些病人得不到家属及医护人员的真实交流,会误以为自己的病情比实际的重,反而加重了他的思想负担。甚至还可能对治疗产生消极或叛逆心理而错失治疗良机,让人扼腕。所以,在就医之前,家属不仅应该向患者告知真实病情,还要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详细解释。这样,医生也能和患者更好地交谈,不必躲躲闪闪,更好地帮助其解决困难与痛苦。 (刘鲁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