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青年歌手丛飞捐资助学11年,捐款300多万元供养了170多个贫困孩子读书,自己却交不起女儿的托儿费,还不起购房贷款。如今他身患绝症,负债累累,在许多好心人为他捐款的同时,一些曾经接受过丛飞捐助的人却知恩不报,无动于衷。这种反差令人叹息,也发人思考。
丛飞捐资助学是无私的,施恩并不图报。但某受助者得知他重病,非但不施援手,反说“任何人做事都是有所图的。至于他图什么,我不说你也应该猜到”。这话不仅令人心寒,而且有明显的功利指向,不仅是对丛飞的侮辱,而且是其卑劣人品的暴露。对这样龌龊之人,应该公之于众,让其知道什么是羞耻。
丛飞重病缠身,不能挣钱也无力捐助了。但还有受助者怀疑他是否真病,催问他何时再去演出挣钱。在这些人看来,受助天经地义,捐助者没有能力了,反而“欠”了他们。这种无情无义之人,或许根本不值得捐助,因为他们只知道利己而不懂得爱人。
知恩不报现象提醒我们,在宣传无私奉献、扶危济困美德的同时,应该加强对受助者的教育,让他们知道人与人之间并不只有利益、金钱关系;捐助者奉献的不只是钱,更是爱心和真情;捐助者并不都是有钱人,也有自己的困苦,也需要帮助;受助者应该知道感恩,也应该用真情和爱心去助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