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话题:筹集“少儿住院基金”
本期嘉宾:上海市红十字会青少年工作部部长及上海市中小学生婴幼儿住院医疗互助基金管理办公室主任杨钧仪、成都市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林大东、成都市儿童医院院长李晓辉
各位嘉宾好,我是晚报记者傅艳。在六一儿童节即将到来之际,邀请各位来到“健康会客厅”,讨论与孩子健康有关的话题。我曾经采访过一个4岁的女孩文文。她的头发自然卷曲,眼睛圆圆的、大大的,长得有点像童星秀兰·邓波儿。可是,她的命运却没有明星那么好,小小年龄的她得了白血病。由于家境贫寒,她患病后,只进行了诊断,仅此而已。换句话说,因为没有钱,文文的家人放弃了这条小生命。
我知道,文文的情况现在上海就很少发生。上海已建立了纯公益性的“中小学生婴幼儿住院医疗互助基金”,孩子得了病,都可享受到“基金”的救助。我们成都能否借鉴上海的经验,也采取“互助共济”的方式,为我市两百多万少年儿童搭建一个医疗保障平台。
李晓辉:我已提交了这方面的议案
像文文这样由于医疗费用问题而没能得到治疗机会的孩子,在我市白血病、其他恶性肿瘤、脏器功能衰竭患儿中,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并非这些孩子的父母狠心,而是的确没有办法。正因如此,作为市政协委员,前不久我在政协会议上专门提交了一份议案,名为《建立少儿医疗保障体系,让孩子们享有医疗权力》。
杨钧仪:上海进行了成功的探索
在我们上海,包括外来民工的子女,只要参加了“中小学生婴幼儿住院医疗互助基金”,孩子生病住院,都可享受一定的医疗补助。一旦患上大病,每年最高可获得10万元救助。参加该基金最大的特点是,即使孩子已经生病,也还可以继续参加,获得可持续的救助。
傅艳:我们何时不再为药费愁?
我作为一个孩子的家长,感觉杨老师给我们描绘了一个特别令人向往的和谐社会。这些年来,我亲眼见到的、因无钱治病而放弃治疗的小患者,至少能数出十个以上!那么,成都的孩子什么时候也能像上海的娃娃那样,有病就治病,不再因为钱的原因被迫放弃生命?
林大东:成都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此事
目前该项工作在我市尚未开展。但是对于少儿医疗保障问题,市委、市政府、有关部门及有关领导,一直都高度重视,并已经采取了许多举措,尽可能解决了很多身患重病、家庭困难的孩子就医问题。我市相关部门还专门组织人员,多次前往上海市学习取经,并就此事开会讨论。
傅艳:都来推动少儿医疗保障体系的建立
其实我对这个话题的关注已经有好几年了,包括多次对杨钧仪老师的采访,其目的就是希望推动成都搭建一个适合本地开展的少儿医疗保障平台。据我所知,目前国内大多数城市都还处于摸索或起步的阶段,希望这次讨论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吸引全社会都来关注并帮助成都建立具有公益性质的儿童互助医疗保障体系。
上海“基金”是如何操作的?
上海市“中小学生婴幼儿住院医疗互助基金”的性质是“互助共济”,是由教委、卫生部门和红十字会共同成立管委会,其工作人员各拿本单位工资,基金专款专用,不出一分管理成本。
凡自愿参加“基金”的,0岁-3岁儿童每年交费60元,4岁-18岁每年交费50元。入学入托的由学校代收,散居的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代收。所有参加“基金”的孩子,只要生病住院,就可享受一定的医疗补助。一旦患上大病,每年最高可获10万元救助。
傅艳简介
傅艳,《成都晚报》社会新闻记者。1992年毕业于川北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2001年6月应聘进入新改版的《成都晚报》社会新闻部至今。
从事新闻工作4年期间获得了由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颁发的“建设成都贡献奖”,第十三届“成都十大杰出青年”,中央电视台“第二届中国记者风云人物”,成都市三八红旗手等。
获奖代表作:《艾滋剧团成都公演》获国家卫生部首届“全国卫生好新闻”一等奖,中国晚报新闻奖2003年度二等奖,四川省新闻奖2003年度系列报道一等奖;《四川骨髓库启动》获四川省新闻奖2001年度一等奖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