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成都不少单位在组织职工体检时,都添加了一项新的项目———肿瘤标志物检查。与之相对应,不少开展体检的医院为提高检查的准确性,不断引进新的设备和新的技术,日前,省内最先进的一台PET-CT已在一家大医院投入使用,据称该设备能把人变成透明人,从而发现人体内最微小的肿瘤病灶。专家表示,癌症作为一种恶疾,目前要完全治愈还难。但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对付癌症最有效的方法。因此,在今年肿瘤防治宣传周期间,有关专家呼吁将癌症列入单位健康体检必检项目,因为定期体检,尽早发现就能把癌症消灭在癌坯状态。
那么,目前医学上用于癌症早期检查的方法究竟有哪些呢?为帮助大家把癌症消灭在癌坯状态,记者专门采访了四川省肿瘤医院核医学科主任徐蓉生。
徐主任介绍说,目前用于癌症检查、诊断的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病理检查,也就是做组织活检,用于确定肿瘤是良性还是恶性。二是影像检查,作用在于发现肿瘤。其中B超能发现2cm以上的肿瘤,CT能发现1cm以上的肿瘤。我省最新投入使用的PET-CT理论上能发现1mm的肿瘤,实际操作中要0.5cm以上才能看得清,体内组织血供所发生的轻微变化它都能发现,其作用不仅在于发现肿瘤,还可用于治疗后的监测,以便对治疗方案进行评估。影像检查的缺点一是可能受炎症的影响出现假象,二是不能分辨病变的性质,定性需做进一步的病理检查。三是肿瘤标志物检查,分别针对不同的癌种,目前常用的有:
甲胎蛋白(AFP):用于诊断原发性肝癌。阳性者中绝大多数是肝炎、肝硬化所致,肝癌的几率其实很低,只有在定量检查高出正常值4倍时,肝癌的可能性才较大。
癌坯抗原(CEA):用于诊断消化道肿瘤及手术预后判定。CEA升高常见于结肠癌和直肠癌患者。
神经原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主要用于肺癌的检查诊断。
糖类抗原(CA)19-9:是一种糖蛋白肿瘤抗原,对胰癌、胃肠道癌、胆囊癌、胆管癌、胃癌、结肠癌、直肠癌等消化道癌症的检测阳性率较高,故又称为消化道癌相关抗原。
癌抗原125(CA125):其特异性最强,主要用于女性卵巢囊肿、盆腔肿块的鉴别诊断。
癌抗原15-3(CA15-3):在乳癌患者的血清中有明显升高,故对乳癌的诊断具有重要辅助诊断价值。
前列腺特异抗原(PSA):诊断和使用价值同于前列腺酸性磷酸酶,但敏感性和特异性均高于后者。
宫颈涂片:呈阳性者绝大多数是炎症反应,确诊宫颈癌需做进一步的病理检查。
组织多肽抗原(TPA):大部分肿瘤组织中的一种蛋白质,在恶性肿瘤患者的血清中,TPA的检出率可达70%以上。
据悉,在体检时做肿瘤标志物检查,单项费用在30元左右,全套需200多元,县级以上的医院都可以做。
目前临床上已少有进行简单的定性(阴/阳)和单项检查,而提倡采用联合定量的动态检查。徐主任强调说,以上这些检查内容和方法主要用于某些癌症和疾病的鉴别诊断、治疗效果观察、监测复发转移的可能性等。多数检验并不能早期发现癌症,如有的指标升高很可能是受其它疾病的干扰。健康人群在体检过程中如果发现某项肿瘤标志物检查呈阳性大可不必惊慌,应在排除其它疾病干扰之后做进一步的定量检查。如果定量检查超过正常值的4倍就应提高警惕,再做相关的影像检查。由于用做癌症早期筛查的肿瘤标志物项目较多,体检者可根据自己的健康状况有选择地检查,如长期吸烟咳嗽者可选NSE,中老年男性前列腺增生者应查PSA,慢性肝病患者应注意查AFP,女性则应注意做宫颈涂片和CA125、CA15-3检查。(记者虹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