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因皮革而兴,又因污染而危的城镇,治污导致地方经济衰退和近万工人失去工作。对治污的抗拒,不仅来自企业,也来自当地部分政府官员和居民
水头镇已经持续下了一个多月雨。镇上那条穿过皮革生产区的河流 鳌江的一条支流,散发着刺鼻的臭味,黑水翻腾着白沫,河床与河的两岸均是厚厚的黑色淤泥,寸草不生。这样的一段水路有一公里长,然后在水头镇中心汇入鳌江,经由鳌江镇,最后注入东海。
当地人说,下了这么久的雨还算好了不少,要是在晴天,特别是在夏天,这儿的臭味几乎能把人熏倒。
浙江省平阳县水头镇,号称“中国皮都”。河水周围聚集了溪心、金凤、溪头、中后、方方等多个皮革基地,一度有1200多家皮革厂;去年经过关闭、重组和兼并后,还有200家左右,河里流动的是这些厂家排出的污水。街边墙上,不时可见“不是水头消灭污染,就是污染消灭水头”等标语。
记者一到镇上,就有当地朋友提醒,千万不要喝自来水,水都被污染了。宾馆的《服务指南》上也写着,“全天候供应冷热水,但请勿饮用”,桌上则摆着一桶山泉水。镇上居民也都是生活用水与饮用水截然分开,饮用水是来自附近山上的泉水,五十斤一块钱,据说有不少人因卖水而发了财。
鳌江的末日
水头镇,位于浙江省东部、温州市西南角,这个四面环山、紧邻国家级风景区南雁荡山的小城镇,却有着10万左右的人口,其规模相当于一个中等县城。
80年代中期,因溪流之便,皮革业在此兴起。90年代迅速扩展,到2003年,全镇大小制革企业发展到1261家,占地近3平方公里,从业人员3万余人。2001年,水头镇正式申请到“中国皮都”的名号,其生皮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1/4,2003年产值为38亿元,为平阳县贡献出1/3的财政收入。
皮革业造就了水头镇上百名百万富翁,不少人甚至身家过亿。
与此同时,一条曾经清澈的河流 鳌江却被毁了。日排放近8万吨的工业污水,给当地和整个鳌江流域(浙江八大水系之一)造成严重污染。
浙江环保联合检查组的检查报告显示,1992年,鳌江水系还属于二类水质,1994年降到四类,1995年之后,发展到劣五类。迄今为止的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中劣五类已经是极限 河流基本失去功能。
2003年鳌江污染被列为全国十大企业违法排污案之一,鳌江,以及与此紧密相关的皮革业,开始臭名远扬。
近年每到征兵体检,镇上都有很大一部分男青年被查出患有轻度肝肿瘤。虽然尚无医学上的统计,但不少当地居民都感觉周围得肝癌的人多了。记者联系采访企业老总时,发现他们中有一半人都住在别的地方。
“有钱的人都买房子搬出去了。”镇政府的一位工作人员说。
像抓计划生育一样抓治污
泼污水容易,然而覆水难收。
到1995年,当地政府和环保部门开始行动。由企业集资兴建的污水处理厂纷纷上马,并陆续投入运行。但是,所有的企业加起来日排污量为8~10万吨,加上大量生活污水,目前处理厂仍不够用。2003年10月,在水头制革基地再次被省环保局列为全省九大环境违法典型案件后,平阳县委、县政府声称要以铁的决心、铁的手段和铁的纪律来治理污染。
到2004年8月,具体措施出台:以“能处理多少,就生产多少”为原则进行限产;企业要进行改造,铺设新管道,实现生活用水和工业污水两水分流;对企业进行兼并、重组,最小规模须在15个转鼓以上。这三项标准是企业通过验收的必备条件。
“治污的力度跟抓计划生育差不多”,制革基地管委会副主任黄方樵说,当时县里最多派过300多人到镇里来,对企业进行限令停产、严打偷排等集中整治行动。平常制革基地管委会也有50人,都是从县政府各部门抽调过来的。
县政府定的目标是:到2005年年底,实现所有企业达标排放污水;到2007年,恢复为四类水质;2010年形成循环式可持续性发展。
从2003年开始,县财政每年投入1000万用于水头污染治理,但仍无异于杯水车薪。因此,本着“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治污主要由企业进行集资,企业已经投入1.7亿,按政府计划还需在2005年投入近2亿。但企业普遍反映,承受下来比较困难。
治污“后遗症”?
雁中路7号当街的厂房里,工人们穿着雨鞋站在足以漫过脚踝的污水中工作着。
来自湖北恩施的林峰在水头的皮革厂干了十几年,已是一名熟练工。他说,自从去年七八月开始分片轮产后,他们就干十五天休息一个月,放假的这一个月里,厂里不再包吃,发一点钱作为补贴,大伙只好找些其他的活来干。
治污不仅威胁到工人们的饭碗,皮革企业老总们也抱怨分片轮产使得生产无法正常运行。“生产十五天就停,有些还只是半成品,有订单也不敢接,怕不能按时交货”,一位老总说。他采取的对策是,轮到别的片生产时,他就租用该片的厂子,使生产过程不致停下。实际上生产加工仍在他自己的厂里进行,租用厂子的实质是租用排污权。
大笔的技术改造费,污水处理厂的集资费,污水处理费,这些增加的费用提高了生产成本,每张皮大概要多2块钱成本。
黄方樵说,政府曾有内部争议,到底是全部灭掉,还是在原有基础上加以整治。他说,“水头一停,污染就会扩散到全国,打死这里,扩散全国。已有部分企业跑到福建江西等其他地方,照样污染。”
原大众皮革公司总经理卢远侨说,在这种情况下,他干脆不干了,跑到山西承包煤矿。做出相同选择的还有一大群皮革企业老板,那些仍然在水头经营皮革企业的老总们有不少人也加入了山西煤矿的投资,他们笑着说,“说是温州炒煤团,其实都是水头人,而且都是水头皮革厂的老板们。”
因为限产轮产,2003年制革基地总产值下降到20多亿,平阳县税收锐减1.3亿,2004年再减0.2亿,大量企业关闭后,有近一万名工人因此失业,占工人总数的1/3。
政府的两难角色
虽然下游流经地的麻步、鳌江、龙港镇等地群众多次进行上访,然而水头镇上许多人,甚至住在河边的居民都对污染与治污表现得并不太关心。甚至在有记者前往采访时,不仅是老板,一些当地居民和制革厂工人,都十分警惕,甚至阻挠。
水头镇党政办公室副主任郑清国说,本镇的居民从未因污染而上访过,主要是因为皮革业跟全镇人都息息相关。据称这里80%的居民都与制革业有关,不少就是老板或股东。在水头镇,一切都是以制革业为中心,如果制革业瘫痪了,其他的皮带、皮包等相关产业也会随着陷入瘫痪。
2004年7月,浙江省环保局、浙江省监察厅会同温州市环保局组成联合调查组,对水头镇制革业严重污染环境的情况进行了执法检查,调查组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并作出“所有制革企业全部停产整顿”的决定。县政府也可谓雷厉风行。不过,虽然要求所有制革企业全部停产,然而县政府在具体执行时是依照“边验收边生产”的原则。
而事实上,大部分被允许继续生产的企业至今仍未达到公开要求的三个标准。在整治后,浙江省媒体的调查仍然发现,企业排放污水的状况并未得到根本遏止。许多企业私挖了秘密通道,把污水直接排进河里。
黄方樵说,“企业偷排有利益驱动,拿到一个订单,偷几天就赚几万,县里几百人查,也防不胜防,有的半夜起来排污水。”
然而当地一些企业说,管委会查到偷排后,仅仅罚款了事,既不公布,也不采取强硬措施。其实偷排问题很好解决,只须将没轮到生产和已经停产的企业作停电处理。
“政府也不敢全部停掉,这对县里的经济将是沉重打击”,镇政府一位工作人员说。治污必然在短期内造成经济退步,就业减少,进而影响财政收入和居民收入,因此,如何在地方经济的当前利益和环境的未来前景间抉择,对当地政府的确是个难题。本刊记者/刘溜(发自浙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