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抗癌动态183>>本页

李鹏、朱镕基、李瑞环的退休生活

我爱祖国的蓝天2004-12-22

    李鹏与三峡

  李鹏退休后,虽然很少受到外界关注,但生活仍然充实。他曾经到湖北三峡和浙江杭州等地,在杭州还巧遇正在度假的香港特首董建华。李鹏显然对三峡情有独钟,据日本媒体报道,10月下旬,李鹏在与前来访问的日本前众院议长绵贯民辅会谈时表示,他“正在写回忆录。卸任后终于有时间做自己的事了。”他计划以日记的形式分成几本完成,目前第一本《李鹏三峡日记》已完稿。 

  6月出版的《众志绘宏图———李鹏三峡日记》,是中国总理的第一本专题性回忆录,李鹏在该书的前言记述的一些事情是首次透露的。他写道:决定三峡工程命运是在1985年1月19日,这是一个永远值得纪念的日子。邓小平同志在参加建设广东大亚湾核电站有关合同签字仪式后,详细询问了三峡工程的情况。我当时担任国务院副总理、三峡工程筹备领导小组组长。小平同志听完我的汇报后指出:“三峡是特大的工程项目,要考虑长远利益,我们应该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些好的东西。”“低坝方案不好,中坝方案是好方案,从现在即可着手进行。”当谈到三峡移民要实行开发性移民方针时,小平同志说,“现在的移民方针对头了”,“100万移民也有办法安置,可以发展乡镇企业,也可以搞第三产业,还可以发展旅游”。针对我说“正在考虑成立三峡行政区,用行政力量来支持三峡建设,做好移民工作”时,小平同志讲,“可以考虑把四川分成两个省,一个以重庆为中心,一个以成都为中心”。 

  回忆生平 

  李鹏在前言中也首次谈到自己的生平。他回忆:1948年9月,党中央从东北解放区选派21位青年人到苏联学习,我是其中的一个。到1949年8月,我们将进入大学,究竟选择什么学校和专业,成为我们这些留学生最为关心的问题。当时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任弼时同志正在苏联养病,我们派代表去向他请示。他说:“你们的专业由你们自己选择,但不要选择学政治,应该选择工科或经济。”之后,我和其他几位同学选择了水力发电专业。这样选择主要受到两点启发:一点就是列宁说的,“苏维埃加电气化就是共产主义”;另一点就是我知道中国有一个大的水电工程设想,即三峡工程。当时,我从报上得知萨凡奇修建三峡水电站的计划,一时炒得很热,也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情系三峡 

  我从苏联学成回国,分配到吉林省丰满发电厂工作,在那里前后工作了6年,参加了这个当时全国最大的水电工程的施工、维修、运行等各个环节的工作。后来我到东北电网、华北电网工作,也参加了若干水电工程的设计、施工与管理。1981年,我担任电力工业部部长,主持了全国电力工业规划工作。当时的规划认为,中国有三大水电“富矿”,即黄河上游、长江中上游以及红水河流域,都可以建若干梯级电站,是开发的重点。对这三个流域的若干水电站,我参与了设计、施工和生产管理工作。1983年6月,我担任国务院副总理,分工主管大型基本建设工作,担任三峡工程筹备领导小组组长,以后对三峡工程的重大问题和重庆直辖市的建立,都参与了决策和组织工作。从1982年第一次考察三峡至2002年参加三峡工程的二次截流,我共到三峡工地及库区进行了15次考察。在这里,我特别怀念孙中山先生、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是他们提出了建设三峡的设想,并主持了初期计划的制定与实施。邓小平同志对建设三峡工程做出了重大决策。江泽民同志就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以后,第一次出京考察的地方就是三峡坝址。1989年以后,所有关于三峡工程的重大决策,都是由江泽民同志主持制定的,他对三峡工程的建设发挥了重要的领导作用。1998年朱镕基总理任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主任以来,对三峡二期工程及移民工作的顺利进行发挥了重要作用。 

  引起人们兴趣的是李鹏作诗。1994年12月4日,在三峡工程正式开工之际,他写了一首自度曲,名《大江曲》: 

  巍巍昆仑,不尽长江,滚滚东流。望巴山蜀水,沃野千里,人杰地灵,满天星斗。夔门天险,巫峡奇峰,山川壮丽冠九州。出西陵,看大江南北,繁荣锦绣。 

  却惜无情风雨,滔滔洪水,万姓悲愁。众志绘宏图,截断波涛,高峡平湖,驯服龙虬。巨轮飞转,威力无穷,功在当代利千秋。展宏图,恰逢新时代,万丈潮头。


  朱镕基借故不还乡 

  排除恶性肿瘤 

  香港《亚洲周刊》最近报道, 朱镕基退休后,多数时间住在北京和上海,有充分的时间读书。他仍然享受国家领导人的待遇,在位时因严谨治国,得罪了不少权要,所以退位后,中央要求加强保安,他还是不能像平常人一样自由行动。今年5月,朱镕基入住上海瑞金医院看眼病,检查身体时发现脖子上有一个小疖,当时怕是恶性瘤,夫人劳安甚感不安,其他知情者也很紧张。后来排除了恶性肿瘤的可能性,他的亲友及身边的工作人员都非常高兴,据说劳安还激动得热泪盈眶。 

  前总理无意还乡 

  退休后的朱镕基没有如传说的那样居住故乡长沙。朱氏家族有一个祠堂,在长沙乡下和平村棠坡,早年就毁了,仅留下一棵银杏树。村支书想方设法要朱镕基到乡下去看一看,还建了一个漂亮的村委会作招待所,但他一直没有回去。去年村里再次力邀,他推辞不下,临行却赶上下雨,还是推托没去。朱镕基17岁那年从长沙回棠坡一次,此后再未踏足。据说他曾对湖南的省市官员说,不要把他的家乡与旅游联系在一起。看来,这位前总理无意还乡,是防止有人利用他做广告。 

  不过他和亲属们聚会的机会比在职时多了。今年9月9日是上海的朱经冶老人九十大寿,朱经冶邀请亲朋好友共同做寿,席间高兴地宣读了他的堂弟在卸任共和国总理前夕,百忙中为他写的两副字联:“诚信传家经风雨,廉洁从公冶新人”和“儿孙满堂万事足,夫妻偕老百年欢”。看着堂弟亲撰的字联,朱经冶满心欢喜,激情感怀:“两联均书法苍劲、词意殷切,无异为余一生做出鉴定,足慰我怀,全家亦深受鼓舞。朱镕基为官清正廉明,官风务实严谨,平日鲜有为人题词者,故此两联手迹弥足珍贵,殊堪留传后世也。归结90年来,虽坎坷不断,未成大事,但自觉身心逍遥,襟怀坦荡,此足以自忍耳矣。” 

  顾大家难顾小家 

  朱经冶族名朱镕墨,是朱镕基三伯父朱宽浚的儿子。他20岁出头离开湖南,到上海复旦大学读新闻,上世纪40年代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深造,回国后曾任职上海长宁区工商界政治学校教务长。虽有当总理的堂弟,朱经冶与夫人龙期仍住上海虹口区的老式石库门楼房,在那里度过了50多个春秋。 

  朱经冶说,朱镕基正直无私,以“清正廉明”为座右铭,但绝不是六亲不认。“他风趣、幽默、看重亲情,会抽空与亲友见面,而且轻松愉快,只是他要顾及中华民族的大家,有时就照顾不全自己的小家了。”朱经冶记得,堂弟刚当上海市长时,他开玩笑问道:“小时候我没有欺负你吧?”朱镕基听后哈哈大笑。那时朱经冶就有一个愿望,要堂弟为他写一副字,却不料这个梦到十几年后的今天才圆。 

  祖传的诚信 

  今年初,朱经冶重病住院,其长女写信给朱镕基。虽然在百忙之中,朱镕基一直记着老人的心愿,抽空写下那两副字联。他以朱经冶的小名“葵哥”称呼,并在一副字联中,巧妙地融入朱老“经冶”二字。朱经冶在病榻上收到字联,很激动,病也好了一大半,说:“是对我很大的鼓励,是对我一生的鉴定,同时亦是朱镕基性格的体现,扩大开去也是朱氏家族性格的体现。‘诚信传家’,不仅是他的诚信,我的诚信,还有朱家上一代的诚信。我理解,还有更深一层的含意,表达一个意思,朱镕基今天的性格是祖传的,如果再扩大一点,诚信是中华民族希望的一种传统。” 

  8月,朱镕基想到葵哥已是九十高龄,又大病初愈行动不便,叫秘书打电话说要到府上看望。朱经冶的小儿子、上海纺织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朱匡宇知道后,赶紧打电话说,“不要烦劳长叔,父母都能行走,我们去看你吧”。8月下旬的一天,在上海西郊宾馆,朱经冶见到了阔别十几年的堂弟。朱匡宇带了一套《唐诗、宋词、元曲》送给他,他很喜欢,说看书是他最好的消遣,但不看别人写他的传记,因为都是东拼西抄去卖钱。不久前,朱经冶的亲弟弟写了一本有关朱镕基的书,送了一册给他,他见都没见。弟弟生气了,拂袖回长沙。朱经冶问朱镕基,弟弟要给他书,为什么不见?他回答“我不要看”。 

  兄弟间的约法三章 

  谈话持续了两个多小时,众人谈兴犹酣。朱镕基风趣地对朱经冶说:“你高兴,肚子不饿多留一会我不反对,但我不会留你们吃饭。”了解朱镕基性格的莫过于朱经冶。当年,上海市长朱镕基当着堂兄夫妇的面,对时任上海纺织局党委副书记的朱匡宇说:“我在上海一天,你就不要想升官。”朱镕基说到做到,在上海4年,朱匡宇没有动过职位。 

  朱镕基当国家经委副主任时,朱经冶去北京看他,两人在谈话中订下了君子协定:只要朱经冶知道有人要找朱镕基办事,或是托朱经冶转达,一律帮助挡驾。后来朱到上海,两人见面又重新约法三章。朱经冶笑言:“我不去看你,惊吵你,也不找你麻烦,别人包括我自己的儿女,也不让他们去找你。”朱经冶兄姐问朱镕基是否将他母亲的坟墓一并修整。朱镕基很快复信婉拒:“接到来信,关于为我母亲修坟之事绝不可为,传扬出去影响更坏。顾念之情,心领不尽。” 


  李瑞环领衔创新京剧 

  李瑞环卸任政协主席后,不再出现在公众场合,也没有发表任何诗文,是住在北京还是天津,未见透露。香港一家杂志曾报道过李瑞环退休生活的点滴,说他还是很喜欢看京剧打网球,有时和老朋友聚会。李瑞环一向热爱京剧艺术。近日《中国京剧音像集萃》特辑在天津首发,收入了他亲自修订的四部戏:《西厢记》、《金·断·雷》、《刘兰芝》和《楚宫恨》。内地媒体评价:“修改后的剧本主题突出,立意高远,剧情发展更加合理,人物性格更加鲜明,演出时间大为缩短。”《中国京剧音像集萃》由李瑞环创意策划并组织实施,在11月20日的发布会上,李瑞环表示,通过现代影像手段生产京剧制品,有利于京剧自身深化改革,他希望这一工程进一步振兴京剧艺术。 

  李瑞环说话的机智风趣在香港很出名。今年9月香港一份月刊特别搜集了一些李瑞环任内关于香港的言论,再现他的语言艺术。2000年11月,李瑞环考察香港时,两名女记者抢着提问:“您在讲话中强调了团结的重要,是不是指香港不够团结?”李瑞环笑问:“如果我祝你们身体健康,是不是指你们的身体就不健康呢?” 

  1995年3月全国政协港澳区小组会上,李瑞环即兴讲了一个小故事:一个穷老太太去市场卖祖传的一把宜兴紫砂小茶壶,起码有200年历史,就是不加茶叶,水中也会有茶香。有人愿意以三两银子的高价购买,岂料老太太觉得茶壶太旧,不好意思要这么多的钱,就用水反复清洗了。买主回来一看,里面的茶垢全洗干净了,便说连5钱银子也不值了。当时是中英就香港政治体制争论最激烈的时刻,李瑞环用百年宜兴紫砂壶来比喻香港,寓意幽深:不要妄洗“茶垢”,导致香江失去特色,要找最了解香港优势的人来管理香港。 

  2000年11月,李瑞环香港会见各界知名人士时,又信手拈来一个故事: 

  汉朝时,京城田氏三兄弟一直和睦相处。其家中有棵紫荆树,也长得花繁叶茂。但后来他们闹别扭,要分家,紫荆一夜之间就枯萎了。兄弟三人大为震惊,均受感动,不再分家,紫荆花又盛开如初。晋代陆机作诗说:“三荆欢同株,四鸟悲异林。”唐代李白感慨道:“田氏仓促骨肉分,青天白日摧紫荆。”上面讲的紫荆花,和作为香港特区标志的紫荆花是不是一个品种,我没有考证。上面讲的故事,是体现“天人感应”思想的一个传说,未必真有其事。但这个故事所表达的道理,的确发人深思:我们这个五千年文明古国,之所以历经磨难而绵延不衰,屡处逆境而昂扬奋起,就是因为有许多这样博大深邃的思想,有一种内在强大凝聚力。当今中国要发展、要振兴,必须继续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特别要倡导和合,强调团结。我看香港也是如此,最最重要的是加强团结,惟团结才能发展繁荣。 

来源:江南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