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抗癌动态170>>本页

肿瘤防治靠“基础” 

——中国工程院院士程书钧谈肿瘤防治中的基础研究问题

我爱祖国的蓝天 2004-11-5

    目前,恶性肿瘤已成为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1997年科技部将“恶性肿瘤发生与发展的基础性研究”作为“973”首批立项的项目,在2003年年底结题验收后,经新一轮评审,不久前该研究又作为2004年度“973”立项的新项目获准立项实施,科技部将继续给予支持。2004年世界工程师大会召开前夕,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研究员程书钧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记者:“973”肿瘤基础研究为何能继续得到支持? 

    程书钧:目前恶性肿瘤和心脑血管疾病被喻为人类健康的两大“杀手”,发病率一直居高不下,虽然各国科学家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但是成效并不明显,尤其是在肿瘤的早期诊断和发现方面。 

    恶性肿瘤在城市居民的死因中已跃居第一位。卫生部发布的“2003年中国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统计公报”显示,城市居民前十位死因中恶性肿瘤位列第一。目前我国恶性肿瘤发病人数每年约160万。面对这一严峻的挑战,“恶性肿瘤发生与发展的基础性研究”项目,在完成了5年的预期研究任务后继续得到科技部的支持,不仅反映了党和国家对人民生命健康的高度重视,而且作为国家需求中的重大科学问题,必将由此推动我国肿瘤防治基础研究及相关生命科学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 

    在全球范围内,恶性肿瘤的防治仍是当今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难点。尽管各国政府在恶性肿瘤的防治研究方面投入了巨额资金,但至今仍有许多未解之谜;开展恶性肿瘤防治基础研究,努力提高我国肿瘤防治基础研究水平,对于预防恶性肿瘤的发生,降低发生率,减少死亡率、指导临床和提高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记者:国内外有关肿瘤的基础研究都取得了哪些令人鼓舞的成果? 

    程书钧:人类对生命现象本质的探索,对肿瘤发病机理的研究从来没有停止过。20世纪50年代以前,几乎很少有人知道什么是基因、染色体。直到1953年2月28日,英国科学家克里克和他的美国同事沃森宣布成功建立了DNA双螺旋分子模型后,以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为基石的有关肿瘤基因的研究,诞生出了多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科学成果。特别是近20年来,与肿瘤发生分子机制有关的多项基础研究,如癌基因的发现、细胞周期及其调控的发现、细胞信号传导领域的多项成果更是成为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亮点”。 

    人类肿瘤中,绝大部分是环境致癌因素与机体基因相互作用的结果。针对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存在明显的地区分布,有家族聚集现象的特点,我国科学家在胃癌、肝癌、鼻咽癌等肿瘤的基础研究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在癌前病变与癌发生相关性、肿瘤早期癌变的检测、克隆肿瘤相关的新基因、肿瘤蛋白质组学、治疗肿瘤的新思路等研究上,以及重大技术平台及肿瘤标本组织库的建设上都取得了很好的进展,研究成果将有望为更有效地控制和早期发现与预防恶性肿瘤找到新途径。 

    记者:生物工程技术在肿瘤研究方面得到了哪些应用? 

    程书钧:恶性肿瘤发生是一个多因素作用、多基因参与、经过多个阶段才最终形成的复杂的生物学现象,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为肿瘤研究提供了更有效的技术手段,也加速了人类探索肿瘤奥秘的研究步伐。 

    1985年美国科学家缪里斯(Kary B. Mullis)等人创建聚合酶链反应,即PCR技术;而在PCR出现以前,研究DNA长链上某种基因变化有很大的困难。PCR技术第一次将人体内的DNA实现了体外的人工复制和扩增。由于PCR技术只需要简单的操作就可在普通实验条件下,使所需要的靶DNA序列在短时间内得到大量扩增,从而突破了在以往研究中不易获取大量丰富的靶DNA的“瓶颈”,PCR技术也因此被称为分子生物学工程技术领域划时代的跨越。此后,以PCR技术为基础,衍生出了许多灵敏而便捷的基因诊断与研究方法。目前,PCR已成为了生命科学研究中一种十分重要的工程技术。 

    另一个人们耳熟能详的生物工程技术就是生物芯片。它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影响最深远的重大科技进展之一,是融微电子学、生物学、物理学、化学、计算机等学科为一体的高度交叉的新技术,由于生物芯片技术可以将大量的探针同时固定于支持物上,所以一次可以对大量的生物分子进行检测分析,从而解决了传统核酸印迹杂交技术操作复杂、自动化程度低、检测目的分子数量少、低通量等问题。也有人认为,在20世纪科技史上有两件事影响深远,一是微电子芯片,它是计算机和许多家电的心脏,它改变了我们的经济和文化生活;另一件事就是生物芯片,它将改变生命科学的研究方式,革新医学诊断和治疗,极大地提高人口素质和健康水平。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飞速发展,许多问题,尤其是科学问题,都亟须通过基础研究从更深层次上寻求真谛并制定相应对策。加强基础研究是保持我国经济和社会高速发展的需要,努力提高我国恶性肿瘤防治基础研究水平必将对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记者 潘 锋)

来源:科学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