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抗癌动态166>>本页

“我怎么能让癌症吓死?”

我爱祖国的蓝天 2004-10-22

  60岁的国家一级演员张镜动完肝移植手术后欲重返话剧舞台

  初次见到张镜老师的时候,记者根本看不出眼前的这个人就是今年已经60岁、刚刚做完肝移植手术的病人。干净,白皙,略卷的头发梳得一丝不苟,连衣裙裁剪合身、得体,整个人看上去神采奕奕。

  “您真的有60岁了吗?有没有做过整容手术啊?”记者好奇地问。

  “没有没有,那都是我天生丽质呀。”张镜老师摆着手大笑:“我最大的苦恼就是在公交车上没人给我让座,他们都不当我是老人啊。”

  这就是张镜,一位在舞台上奋斗了44年的话剧演员。在成功进行了肝移植手术后,这位在鬼门关转了一圈的“老人”尚未完全康复,就已经计划着重返舞台,“死也要死在舞台上”。

  她曾有个名字叫“张幸福”

  张镜喜欢和年轻人呆在一起。年轻人总是让张镜感到自己也年轻起来,浑身充满活力。接受采访时的张镜伸胳膊蹬腿,紧接着做了一个拍篮球的动作,改动了一句经典广告词:“三十岁的年纪六十岁的心脏,我是六十岁的年纪三十岁的心脏。我还用这条广告激励那些年轻人呢。”

  “对不起,我要吃药了。”张镜边说边起身离去。肝移植的病人需要终身服用抗排斥药物。

  再回来时,张镜手里拿着花花绿绿的瓶子,在玻璃桌上一字排开。将药一一倒出,然后集中到一个瓶盖里,再一粒一粒放进嘴里,就着水吞下。“别人是吃饭活着,我是吃药活着。”

  “小时候奶奶给我起的名字叫张幸福,因为我几次躲过了日本军队的搜查,有一回躺在一个包裹里,被日本兵扔出去的时候,竟然没有哭,捡回了一条命。”出身革命军人家庭的张镜,乐观的天性深受父母的影响。

  张镜出生在河北保定,从小就喜欢唱歌跳舞。16岁的时候,张镜进入武汉人民艺术剧院开始表演,后来,在演话剧《迷途的姑娘》时,张镜收到劳教所很多孩子的来信,这更让她肯定了自己工作的意义:“当时我就想,话剧的力量多大啊。我对话剧舞台的痴迷正是从那时开始的。”

  “护士长”倒在正式出场前

  作为广州话剧团的著名演员,张镜在去年纪念非典战斗的话剧《最高利益》中,担任了“护理部主任”一角。“其实当时这个角色是我争取回来的。”——1998年以后就几乎没有上过话剧舞台的张镜,苦于没有合适老年演员的剧本,被迫处于半“赋闲”状态。“非典中发生的很多事每天都感动着我,塑造这个角色我真的用尽了心血。”艰苦排练了一个月多,然而就在《最高利益》即将正式上演的时候,张镜却病倒了。

  其实,在这之前,种种病征已显现:脸黄得可怕,连眼白都黄了,胃也非常不舒服。但张镜总以为是累的。话剧排练到一周的时候,家人强行拉张镜去看病。医生当时就说要住院治疗。可张镜说什么也不肯,因为《最高利益》7月5日就要公演,排练相当紧张。最后,医生只能妥协,让这个“不要命”的老太太边住院边排练。每天早晨张镜在医院打完吊针后就去排练,有时候输液时间长了,她就发脾气,甚至自己拔了吊针就去团里参加排练。排练完了后,再住回医院。

  “当时医生跟我女儿说,可能3到6个月后就不行了,尽量满足我的愿望吧。我丈夫亲友全都知道我的病情,四处急着求医,只有我什么都不知道。”张镜告诉记者,当时自己全部注意力都在戏上,一心想给自己的演艺生涯“打一个句号”。

  6月30日,话剧接受市领导的检查。“演完后,效果很好,我自己都演哭了,很多人都来献花。”两个小时不到的话剧,对于已经患病的张镜来说,简直像一场战斗。紧接着又为8集电视连续剧《没有硝烟的战斗》补拍镜头——张镜在戏里演钟南山的妻子。当天晚上回家,进门看到客厅里朋友献来的一束束香气扑鼻的鲜花,张镜却一下子瘫倒在沙发上。

  “我的伤口像奔驰的标志”

  去年7月1日,张镜在家人陪同下飞往北京接受治疗。

  当时的张镜已经被确诊为:胆总管癌变,并已转移至肝部,半个肝已变黑变硬。7月8日,手术在北京一家大医院进行,医生切掉了张镜患病的胆总管和半个肝脏(癌细胞已经扩散到肝)。手术结束后,张镜才从丈夫口中得知自己原来患的是癌症。

  可是,手术6个月后,复查时医生发现张镜的癌细胞并没有彻底清除,剩下的肝也被癌细胞侵占了。接连在几家医院做了检查得到的都是一样的结果,“当时心里有点沉重。它是不是不放过我了?”张镜说。

  家人又开始四处求医。丈夫向张镜提出了“换肝”的建议。张镜觉得很恐惧,死活不肯。

  但在认识了广州血液中心的肖露露教授后,张镜被说服了。肖教授的一句话打动了张镜的心:“如果手术成功,不仅可以延长生命周期,还可以重返舞台。”而这,正是张镜最为渴望的。

  随后,张镜住进了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治疗。在住院期间,张镜的开朗乐观很快感染了医生护士。

  “在医院取药时,我笑着跟医生说,可要看清楚些,我可是肝癌病人哦。医生都很惊讶,哪有人患了癌症还这么开心的?”张镜回忆起那时的情形,笑呵呵地说,其实生病已经是客观存在了,那就只有面对了。“我已经很知足了,我用全身心去热爱我的工作,有很多观众喜欢我,生病的时候很多团里的朋友来看我。”

  “死亡没什么可怕的,手术时我想,一针麻药下去,一个人就睡过去了,就跟死亡没两样。我都是死过两次的人了。”张镜说:“我听说很多癌症病人是被‘吓’死的,我可不能被吓死,还没斗争怎么能就认输?”

  为张镜肝移植手术做组织配型的肖教授告诉记者,“能延长张镜老师生命的,不是医药,而是舞台。从来没见过这么乐观的人,她战胜了癌症,也把我们很多医生感动了。”张镜乐观、豁达的心态也感染了其它医生护士。“医生跟我开玩笑,说我的伤口像一个奔驰的标志。”张镜一边复述着,一边在伤口部位比画着,笑声满屋子乱窜。

  最想演黄昏恋

  44年的演艺生涯里,张镜演过四十多部话剧,三四十部影视剧。“我演过各种角色,病人、军人……该演的我几乎都演过了。我这一生一直没有离开过舞台。”

  经历过“鬼门关”后,她并不愿意就此结束自己的演艺事业。“家人觉得我该休息了。但我想,我难道在舞台上奋斗了这么久,只是为了舒适的生活吗?我不怕死,也不回避死亡,但死也要死在舞台上。”

  张镜一直想演一部反映老年人感情生活的戏,“如果有合适的剧本,合适的角色,当然还得有人投资,我愿意重新登上舞台,哪怕最后倒在舞台上。”

  人物简介

  张镜,国家一级演员。1960年考入武汉人民艺术剧院话剧训练班学习工作。1965年由剧院保送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学习。1969年后历任武汉话剧院、广州话剧团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湖北省、武汉市、广东省、广州市戏剧家协会理事。1990年调广州话剧团工作。在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等四十余部作品中担任主角和重要角色,塑造了五十多个不同类型的艺术形象。多次获得省市一等奖和优秀演员奖。

  同行评价 她不是为了鲜花掌声

  广州市话剧团团长王履玮:上世纪90年代初从武汉调到广州话剧团的张镜,身上有种老一辈人特有的执着,是个非常敬业的老演员。热爱舞台,以舞台为自己的生命,这些可贵的精神在她们这辈演员身上表现得特别突出。

  令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在去年排演抗非典话剧《最高利益》的时候,当时胆总管癌让张镜整个人看上去都黄了,她丈夫找到我,希望停了张镜的戏,可她本人坚决不同意。最终她成功塑造了“护理部主任”这个角色。像张镜这样的国家一级演员,演话剧不是为了鲜花和掌声,因为这些她都已经拥有了,坚持演戏完全是对艺术的执着。

  90年代后,话剧作品多元化,实验性话剧不太适合老演员,因为表演方式上有差别。而且,现在以老年人为主角的剧本也非常少。不过,只要有机会,话剧团一定会满足张镜的愿望。(记者 严慧芳 实习生 黄熙灯)
   

来源: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