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癌症村”走不出的“死亡地带”? | |||||||||
|
|||||||||
|
|||||||||
有一种现象至今没有引起社会的关注,那就是农村生病的人多了,死亡的人也多了。不可否定农村缺医少药,药费昂贵,农民看不起病的事实。但真正的原因并非这些。按理生活水平提高了,医疗技术发展了,人们的健康也应相应地提高,可事实却与之恰恰相反。造成这种现象是因为部分地区农村的环境日益恶化,环境污染早已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 “一直以来,在我心中都是一片净土的农村,眼下的污染程度甚至要超过城市,不断在恶化的生存环境,使农民的健康受到了极大的威胁。”这是不久前出版的《开放潮》里刊登的读者对当前农村环境污染的看法,字里行间透着同样的深深的困扰和忧虙:“这条河曾是我生长的‘摇篮’,现在它已面目全非,再没资格被称为一条河。而故乡,也成了我不敢相识的故乡。” 翻开报纸,常看到刺痛心灵的字眼:“癌症村”。《健康时报》刊登了天津市北辰区西堤头镇刘快庄村和西堤头村两个“癌症村”的报道,西堤头村这5年死于癌症的约有近300人,已患癌症但还活着的有60~80人,而刘快庄村死于癌症的在150人以上。上个月,新华社还报道了广东省翁源县上坝村这个“癌症村”,曾是一个水草丰美的鱼米之乡,当地民间曾有歌谣流传:有女要嫁江河村,不愁吃来不愁穿。可如今,上坝村却成了远近闻名的癌症村、贫困村。村干部说这已是今年来第六个死于癌症的人了,而且目前又有几个人陆续被诊断出患了癌症,还有3个在等待死亡。 由此我还想起了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曾播放的《河流与村庄》。河南省沈丘县周营乡这个美丽的村庄大约从十几年前开始就逐渐被癌症的阴影所笼罩。这个村是个以癌症多而闻名遐迩的,今年就新增了17个癌症病人,其中8人已经死亡。 癌症死亡年龄大多为50岁左右,最小的只有1岁。该村的残疾及其他疑难病症也很多,村里失明、聋哑、四肢残疾的有41人。 这是最近看到的3个“癌症村”的报道,在之前,我还看到了陕西省华县龙岭村、江苏省无锡广益镇广丰村、盐城阜宁洋桥村、新疆呼图壁县乱山子村、河南浚县北老观嘴村等“癌症村”的报道,这些“癌症村”的罪魁祸首无不是环境恶化、污染所造成的。 “癌症村”,一个如幽灵般的名字。由于环境恶化导致癌症病人猛增, 1991年至2000年,我国农村居民中死亡率上升了11.03%。其中,尤以肺癌的上升最为迅速,上升了47.73%,肝癌上升了17.12%,都远远高于城市上升的比例。 在淮河两岸流传着这么一首歌谣:“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洗衣灌溉,70年代水质变坏,80年代鱼虾绝代,90年代拉稀生癌”。 淮河十年治污,国家已经投入了600多亿元,1997年国家环保部门要求沿淮企业排污达标,2000年零点行动要求实现淮河水质整体变清,上游沙颖河沿岸的企业通过了达标,沙颖河水也曾一度变清。但是它好景不长啊,马上这个事一过,水又污染起来了。 十年治淮变为一场梦,中国经济发展的这种困境留给我们的将是什么…… 一个个原本宁静美丽的村庄为什么会一反常态连年来不断出现那么多不正常的疾患、癌症和死亡?“生亦何哀,死亦何苦”。然而我们更多的感慨是村民对癌症和死亡的麻木。“ 有钱钱顶着,没钱命顶着”,村民们已经习惯了恶化的环境,习惯了癌症,习惯了死亡,难道他们不伤痛于亲人的亡故?不悲哀于无端的灾难?但不习惯又能咋样?他们没有举家迁走的能力,更无力战胜癌症这个病魔,忍耐、麻木与冷漠或许是处在这个社会最底层的弱者聊以自卫的最后办法。 地区的经济在发展,流域的城市在扩大,下游的最贫困的农村却在承受着污染最大的灾难,也承受着经济发展、城市扩张最惨烈的代价。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是许多发达国家曾经走过的老路,然而这个教训并没有给我们敲响警钟。一些地方官员只顾眼前的经济收益以彰显政绩,至今还在引进那些污染环境的项目,使一些山青水秀的村镇成了“污染村”、“癌症村”。 “家乡的月是否如初光洁 ,稻穗是否依旧飘香?”人们不禁要问,绿树掩映、清水环绕的村庄哪里去了?这么多年了,为什么我们还在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 (作者:洪巧俊)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