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抗癌动态149>>本页

社会写真:那些贫困癌症患者的最后时刻

我爱祖国的蓝天 2004-7-26

宁养院医护人员握着一位孤独贫困的癌症晚期患者的手。
他们的到来多少给患者带来片刻的安慰。

 

 

    50岁的潘女士1995年患乳腺癌,一直没能治愈。在病痛中挣扎的她服用止痛药后,精神逐渐恢复了一些,这让她看到了重生的希望,她不禁问医生还能治愈与否。然而,宁养院的工作人员并不能改变死神来临的现实。他们其实只能与死神言和。


 

 

    56岁的李容弟扶着钢架送别前来探访的宁养院医护人员。她1998年患乳腺癌,癌细胞已扩散到双肺和骨,现在完全靠止痛药挺着。由于丈夫和孩子都忙于工作,她平日里只能与电视为伴。 

  据统计,我国每年新发癌症患者约180万人,死于癌症的近140万人。这些患者中有50%有中度或重度疼痛,其中30%为难以忍受的重度疼痛,部分患者还由于经济条件等原因不得不终止治疗。处于这种绝望的境地,使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希望通过“安乐死”获得解脱。

  于是,以提高绝症患者生命质量为宗旨的宁养服务变得越来越重要。1998年11月19日,在李嘉诚先生支持下,广东汕头宁养院建成开诊,随后的几年内,全国各地的重点医院共设立了20所宁养院,每年由李嘉诚基金会捐资2500万元,为无法支付昂贵医疗费用的贫困患者提供免费服务(如图所示)。

  从某种意义上说,宁养服务并不以战胜死神为目的,而是为绝症患者免除疾病带来的痛苦。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止痛疗法,不同病情的患者可以接受三阶段镇痛方案,即:疼痛较轻的患者可得到非麻醉品类的止痛药,如芬必得等;一般患者可得到有吗啡作用的多瑞吉贴片或美施康定等;剧痛难忍的患者则可得到创伤性治疗,如用激光切断疼痛神经等。患者用药后一周内,宁养人员将每天用电话探访病情,必要时增加探访次数,并安排巡视,直接了解用药情况和效果,还要提供心理辅导等服务,甚至协助患者完成最后的心愿等等。

  有许多事例表明,绝症患者在生命的最后关头,已经不指望能有什么灵丹妙药解救自己,而是希望从痛苦中得到解脱。据某宁养院的工作人员回顾,一位因患乳腺癌并多处转移的母亲,临终前因听到弱智的女儿对她亲口说“妈妈,我把自己的碗洗干净了”而满怀欣慰地离去。新疆一名因患汗腺癌接受宁养院服务的父亲,在听说自己儿子的婚事终于成了之后,竟重展笑容,不再觉得身体疼痛了。

  记者在对暨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采访中了解到,该院设立的宁养院与李嘉诚基金会签订的协议为,每年为300名患者提供服务,基金会每年拨款100万元。如年服务超过500人,则每年增加20万元拨款。院方表示,李嘉诚基金会的拨款全部作为止痛药费用和出诊费,宁养院医生、护士和司机的工资奖金则由医院支付。目前,院方为宁养院配备了两名医生,两名护士和一名司机。

  院方提供的统计数字表明,2001年,该宁养院为233名患者提供了服务;2002年为186人提供了服务;2003年则为302人提供了服务。3年中,宁养院每年只花费了80多万元,剩下的费用转入下一年。可以看出,这与当初的设计有一定的距离。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宁养服务在我国还不为多数人所知,许多在痛苦中煎熬的患者并不知道他们其实可以求助于一个特殊的机构,比如广州地区有此需求的患者可能就不知道去拨38688132这个电话号码。一些得到救助的患者出于心理上的因素,也不愿向别人透露。

  宁养院人员和记者说到这里时,不由得提起一位43岁的坚强女性。她离异多年,独立抚养女儿15年,积劳成疾,于2000年被确诊为左肺腺癌,为了节省开支,支撑女儿的生活和学习,她舍不得住院治疗,每次都要强忍剧痛,喘着粗气,乘公交车到医院接受治疗。她紧握院部楼梯扶手,一步一级挪上门诊部6楼的情形,至今让护士难以忘记。这位处于人生低谷的母亲后来得到了宁养服务。为了让更多有此需要的患者了解宁养院,她主动配合院方的宣传活动,在病情很重,呼吸急促的情况下参与拍摄。医护人员回忆道,这位化了淡妆的母亲以轻松的表情“出镜”,留下了令人难忘的瞬间。

  “她叫沈瑶,对推动中国的宁养事业是有贡献的。”医护人员提及此事时,显得有些激动。

  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像沈瑶一样有这么积极的人生态度。一些患者家属甚至不让宁养人员穿白大褂进屋,认为这样不吉利。此外,少数患者家属在病人去世后,竟还骗领宁养院提供的有镇痛作用的麻醉药品……

  可想而知,宁养事业还有一段相当长的路要走。  (记者吴峻松)

来源: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