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红包的背后 | |||||||||
|
|||||||||
|
|||||||||
患者为什么要送红包?红包问题为什么屡禁不止?在红包的背后暴露出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日前,本报记者走访了部分患者、医生、医院管理者以及经济学家等人士,从不同角度透视红包现象。 故事一 "农民的红包他也收" 王女士的母亲因患肺癌,住进了一家挺有名气的肿瘤医院,这家医院也被称作最不避讳收红包的医院。 王女士在这家医院有个"很管用"的熟人,所以她母亲很快住进了医院。母女俩刚开始整理东西,就听见同时住进来的一个病人家属急急忙忙向同病室的人打听怎么给医生送红包,送给谁?送多少?怎么送?细节问题一大串。病友们给出的价码是:给负责手术的病区主任送,2000元到3000元;给麻醉师送,1000元以上;给管床的医生送,也不能低于1000元。一句话,动一次手术,红包就得5000元左右。 手术签字时,王女士把红包送到了主任手里。要手术的前一天,麻醉师来到病房,和病人打招呼了:"二床、四床、五床,你们明天手术,我负责麻醉哦。"听完这话,家属们就像听到命令一样,不约而同地起身,先后走到麻醉师身边,一边说着"给您添麻烦了,多关照"等客气话,一边把准备好的信封塞到麻醉师白大褂的兜里。麻醉师揣着三个信封,就当什么都没发生,开门走了。 麻醉师走后,王女士母亲邻床的一位来自农村的女病人马上打听:"送了多少?"在此之前的交谈中,王女士了解到,这对夫妻从外地赶来看病,光等住院就等了将近一个月,好不容易托人才住进了医院。就这个过程,已经花光了所有的积蓄。 两天后,麻醉师来到病房,点到了农村女病人。在说话的过程中,王女士看到女病人的丈夫局促地站在病床边,忐忑地把手伸到兜里,等麻醉师走到病房门口,他赶紧迈了两步,把一个信封塞到麻醉师的白大衣兜里。 麻醉师毫不客气地走了。王女士问他们送了多少,农村女病人回答说:"一千五。" "你们这么困难,没必要也送这么多啊!" "我们本来就让城里人看不起,送少了,医生不更得看不起我们。" 王女士告诉记者:"这天下午,我在楼梯上遇到了那位麻醉师,只见他和同事们说说笑笑地走下楼。我不知道,他收到那个农村病人的红包以后,是什么心情。但是我总觉得,医生们不应该收农村病人的红包。农民挣点钱多不容易。 "在送红包的过程中,每个病人和家属的心理都挺复杂。和我母亲同病房的一位病人的儿子是警察。在送红包时,他们一家人商量了挺长时间,最后决定给主任送3000元。我听见这个病人的儿子说,明天我去送,我穿上警服,没准儿主任看我是警察,会不收。第二天,这位警察穿着警服去送红包。没过多久,耷拉着脑袋回来了,无奈地说,主任一点都不客气就收下了红包。" 当记者问及她自己送红包的感受时,她说:"能有一个门路,让我送上红包,让我母亲尽快手术,我就知足了。还有多少病人,因为找不着门路,在医院外焦急地排队等住院。看病住院太难了!" 故事二 "送了红包真管用" 刘先生从外地到一家大医院治疗,也是通过熟人关系住进了医院。第三天,他给科主任送了1000元。熟人一听,对他说:"你不用送。" 刘先生回答:"你不懂,我的医药费要自己负担10%。给主任送了红包,再和他商量一下,有些检查什么的,能不做就不做,不就能把要自付的费用省下来了吗?" 这句话果然应验。刘先生在住院期间,遇到管床医生要他做核磁、CT、同位素扫描等大型设备检查时,他就找到主任,问他用不用做。主任看了医嘱之后常常是说:"这几项不用做了,你原来照的片子挺清楚的。我去跟管床医生说说,让他减了。" 就这样,住院两个月,在经常听到同一病房的转院病人抱怨全套检查都要重做的时候,刘先生居然一直使用着原来在当地医院的检查结果。 但是刘先生因为病情复杂,治疗一直没有明显见效。一段时间以后,他发现这位主任经常躲着他。等要手术了,他又封了2000元红包送给主任时,主任坚决不要。 故事三 "医生怎么老不理我" 老杨第一次见到马大姐,是陪亲戚到医院做最后一次放疗,马大姐挤挤蹭蹭地凑上来问:"你们给医生送红包了吗?" 起初,老杨以为这是医院或别的什么部门在暗访,就反问:"你觉得有必要吗?" 对这一问,马大姐好像很难回答。她字斟句酌地说:"我没送礼,可医生老不理我。我眼睛睁不开,问医生能不能治睁开了,医生说我真罗嗦,能不能睁开治了就知道了。你亲戚也是这位医生治,你说他不理我,是不是因为我没送红包?" 老杨不知该如何回答,就给她讲了自己的亲戚在这儿治病的事。 为让亲戚尽快治上病、治好病,老杨为他辗转找了医院的两个熟人帮忙。检查、做治疗计划期间,这位医生的态度好极了,请吃饭都不去,还说"咱们之间不存在(那事)。"头一个星期的放疗期间,老杨总是提醒亲戚:"有什么不合适的地方就跟医生说,医生人挺好的。"亲戚也说:"是挺好的。" 可两个星期下来,亲戚憋不住了,问:"是不是得给医生送红包,现在问他点事他老说没时间,老拖着。" 红包送出去了,亲戚喜笑颜开地回来说:"医生理我了,说我的病耽误了几个月,那治愈率还有百分之六七十呢,治彻底了就不会再犯了。医生还跟我交代了放疗期间要注意休息、要吃清淡点的饭菜。如果反应强烈就跟他说,他再给开点药。" 马大姐听了这些,急了:"真的得1000块?我没工作,没劳保--"老杨只好安慰她:"其实你不送,在治疗上他也不能对你怎么样。"马大姐说:"可是他老'骂'我。我问他眼睛疼、嗓子疼是怎么回事,他说就我娇气,别人怎么没那么多毛病?"说着,马大姐呕了一下,老杨知道这是放疗反应。老杨的亲戚送了红包后,医生就给他开了国产的止吐药,效果还不错。 各方观点 观点一 收红包的还是少数,但影响极其恶劣 有业内人士说,收红包的医生还是少数。一般来说,红包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大医院、特别是手术较多的专科医院。而在门诊、在中小医院,红包现象就不突出,因为医院本身病源就不足,没有形成卖方市场。 在大医院也有不少医生是不收红包的,或者暂时收了,再交到医务处,出院时作为患者住院费用抵消。同时,索要现象也存在,个别医生为了敛财,病人不送红包就延迟手术,并在言谈中暗示。这种情况虽然是极少数,但影响极其恶劣。 观点二 不合理服务价格导致社会福利下降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海闻教授认为:政府希望通过较低的价格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所以中国医疗服务价格一直处于较稳定和较低的水平,但是这样并没有产生理想的效果,反而使整个社会福利下降。由于医疗服务价格过低,导致病人都挤大医院,而真正需要大医院医生诊治的疑难重病患者却得不到及时的治疗,看病难、手术难的问题越发严重。红包就成了这一价格管制制度的"额外补偿"。要根治红包问题,尽快确定合理、科学、符合经济规律的价格政策极为必要。 观点三 认真解决对医生人力资本的认识问题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周其仁认为,在医疗收费问题上,中国不能盲目与发达国家相比,二者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发达国家还存在着高福利保障之下的过度医疗问题。对中国而言,目前要解决的是对医生的人力资本的认识问题。 人力资本经济学家已经把健康、体力、生产技能和生产知识看做是一种资本存量,是构成未来经济增长的一个源泉。人力资本总是自发地寻求实现自己的市场价值的机会,如果正当渠道不能实现,人们就会寻找其他途径实现。 如何给医生的人力资本定价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医疗是专业性很强的行业,患者是将身家性命交给医生,他们支付的费用一是要买安全、可靠,同时还要买医德。医生人力资本的费用定低了,整个社会损失非常之大。医德医风建设要靠教育、靠监督来完善,同时还要理顺红包背后最基础的经济制度。制度决定人的行为。 观点四 医院给的报酬难以体现医生价值 在采访中,一位院长告诉记者:"我们的医生每天都在超负荷工作,一个骨科医生,一天要做四五台手术,还要管一个病区的患者,还要出门诊,门诊病人排着大队等着,医生连午饭都吃不上。而医生手术超过4个小时,只能得到8元钱的误餐补贴。另外,你知道,我们病床的费用是多少?有卫生间、空调的病房,一张病床每天收费28元,宾馆的收费是多少? "我们这个地区还规定,医院职工的收入总和不能超过医院全年业务总收入的20%,我这个当院长的,有钱也不敢发给大家,医护人员的收入也就难以提高。所以我不大爱谈红包这件事,谁让医院给医生的报酬不能体现他们的劳动价值呢。" 观点五 大家都收而我不收,同事们能容下我吗? 一位在大医院工作4年的年轻医生告诉记者:"从我刚当医生开始,手术科室收红包、其他科室拿回扣的现象已经很普遍了。我能拒绝吗?大家都收,而我不收,就会破坏这一普遍的'行规',我会被视为另类。同事们能容下我吗? "另外,你知道我们正常渠道的收入是多少?工资、津贴和其他补贴,总共只有2000多元。而我在电信、银行等行业工作的同学,收入远远高于我,可我比他们多上一年学,我的工作比他们的风险更大、更辛苦。这样一比较,我心里能平衡吗?" 观点六 查处收受红包行为太难了 一位卫生系统纪检干部告诉记者:卫生系统从1992年开始抓红包、回扣,光卫生部就专题发文5次,抓到现在,成效不太明显。为什么?一种风气的存在有它的土壤,不改变土壤,光治标不行。 据我们调查,患者送红包基本上有三种心态,第一,都送我也得送,买个平安;第二,舍小钱,早住院早手术省大钱;第三,表达感激,建立长期关系。医生收红包也有三种基本心态:第一,随大流,人家都收我也收,法不责众;第二,找平衡,手术几小时补贴只有二三十元,靠什么买车买房;第三,不是我主动索要的,交个朋友。 都说医生犯错误成本低,被抓住收红包扣点钱了事,其实院长也确实有难处。公立医院院长告诉我们,民营医院很少有收红包的,因为谁收红包影响医院声誉,院长就敢马上"炒他的鱿鱼"。公立医院院长敢吗?医院又不是你家的,你砸我饭碗,我跟你拚命,谁愿承受这样的风险?而且,由于红包行为只是两个人之间的事情,最难查实。患者都抱怨医生收红包,但你正式找他取证,99%的人不肯提供情况。有的出了医疗纠纷,患者举报了,医生又会说:证据何在?患者举报是故意陷害。所以,说院长默许红包现象不客观,他们只是没有更好的办法。 观点七 治理红包必须下"猛药" 一些业内人士呼吁,红包现象虽然发生在少数人身上,但损害了患者的切身利益,严重败坏卫生行业的形象,必须下"猛药"治理。治理红包是个系统工程,应该坚持教育、制度、监督并重,实行标本兼治、综合治理,采取坚决有力的措施,研究探索治本之策,逐步建立治理的长效机制。同时,对那些容易产生红包现象的"重灾区",管理部门应该重点教育,重点监控。查实索要收受红包的现象,一定要采取严厉惩罚措施。(金永红)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