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抗癌动态139>>本页

"兵哥哥"急盼即时救命骨髓 捐献人临阵反悔断绝希望

我爱祖国的蓝天 2004-5-25

    5月20日是厦门中山医院血液科白血病患者陈军滨进入层流病房(即造血干细胞移植专用病房--记者注)的原定时间,原计划再过5天血液专家将为他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俗称骨髓移植)。可是,记者日前在医院却看到陈军滨失神地坐在病床上,耳边传来的是陈军滨母亲陈素华的哭泣声。

    仅仅两天,陈军滨母子就从希望的高原一下子跌入失望的深渊。母子俩现在面临的不仅是乐与哀的心情,更是生与死的抉择。

    瞬间悲喜两重天

    5月15日厦门中山医院血液科给陈军滨母子发来通知:陈军滨20日进层流病房,25日就可以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接到通知时,陈军滨和母亲喜极相拥而泣,7年漫漫的求医路就要结束了。7年来,罹患绝症的陈军滨一直和死神抗争,而救治爱儿则成为陈素华后半辈子唯一的人生目标。接到通知后,母子俩的脸上充满阳光,他们认真地做着术前的准备工作。

    可只有短短的两天,阳光就变成阴霾。

    5月17日,主治医生鹿全意博士脚步沉重地走入病房,迟疑地将一张传真递给为进入层流病房而正准备衣物的陈素华。陈素华发现鹿医生神色不对劲,心里咯噔一沉,双手颤抖地接过传真。眼光只在纸上扫描了一下,她的面色马上变得惨白如纸。

    这是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江苏省分库管理中心给厦门中山医院发过来的,传真上写着:"我省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闻*(骨髓号32050000****)的再动员工作目前遇到阻力,患者的移植请暂缓进行。我地方红十字会的同志将继续做争取工作。"

    漫漫7年求医路

    今年29岁的陈军滨出生在福建漳浦的一个军人家庭。爷爷是名一级残伤退伍军人,参加过辽沈战役、渡江战役以及抗美援朝战争;父亲也曾是一名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军人,转业不久便辞世。1995年陈军滨也进入了军营。

    1997年10月的一天,陈军滨和战友在进行擒敌格斗的训练中,左边肩窝受打而出现血肿。后来血肿越来越大,并出现低烧不退,队医推荐他到上一级医院进行会诊。在南京军区总院,陈军滨被确诊为患有"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从确诊的那一刻起,陈军滨和他母亲就开始走上了漫漫求医路。当时"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对很多人来说是不治之症,国内也仅有几家大医院能够开展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此病。"哪怕只有一丝希望,我也要尽自己的力量带儿子去治病。"母亲变卖了所有的家产,还背上了10多万元的债务。她带着陈军滨到山东淄博一家医院治疗1年多时间,又吃了3年当地土郎中配制的中药,还到多家正规医院治疗,但均无明显疗效。由于服用过多药物,陈军滨的肝和脾出现明显肿大,腹部肿得跟孕妇差不多大。

    2002年7月厦门中山医院在华东地区首次为一名女白血病患者成功施行"半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母子俩得知后便前来求治。厦门中山医院血液科鹿全意博士说,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根治多种血液、肿瘤和免疫性疾病的唯一方法。陈军滨要通过做"全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才可能获救,这在技术上不存在问题。陈军滨需要一个造血干细胞与他相匹配的供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分慢性期和加速期,由于陈军滨的病拖得太久,他现在已经进入加速期,病情极度危险。

    2004年3月,好消息终于从北京传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从北京来电告知,苏州有一闻姓青年的造血干细胞可以移植给陈军滨,请厦门中山医院血液科做好准备,预计5月就可为病人实施骨髓移植。

    就在厦门中山医院医护人员做好一切安排,准备如时给陈军滨做骨髓移植时,一张薄薄的传真将所有的希望顷刻间化为泡影。

    母子俩痴痴等待好心人

    7年来,陈素华第一次看到了儿子挣脱死神魔爪的希望,看到了生的希望。可是好心人却转眼之间"变卦",所有生的希望又化为泡影。从失望到希望再到失望,陈素华心力交瘁。

    17日,当厦门中山医院血液科鹿全意博士将这一消息告知陈军滨时,陈军滨顿时觉得十分难受。虽然他与白血病魔抗争了7年,对于自己的病情已不太在乎,但还是感到难以接受。鹿全意博士告诉记者,如果江苏供者执意不捐献的话,再找到合适的配型可能要花上半年时间。现在对于陈军滨能否活到那个时候都还是问题。

    也许没有这次"大起大落"的经历,陈军滨受到的伤害要轻一些。骨髓捐献是自愿的行为,江苏的闻姓供者可能有很多适当的理由不捐献。但这却事关一条年轻的生命,再多的理由恐怕也抵不过对生命的责任。愿将他病当己病,救得他生是我生,这是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

    目前陈军滨母子还在病房痴痴地等待这位好心人回心转意,伸出援助之手,来拯救陈军滨的生命。(康淼 陈志峰)

   

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