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抗癌动态131>>本页

走近中华骨髓库

我爱祖国的蓝天 2004-4-12

作者:《中华小记者》少新社记者 北京鲁迅中学 孙硕孜 王兆青 李伟男 芦霞

    “骨髓库”,对于我们这些生活在校园里的普通学生来说,仿佛是一个太过遥远的名字。可就在去年8月,一则新闻极大地改变了我的看法。一位在上海读书的大学生陈博,身患白血病,急需移植骨髓,在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中华骨髓库)中,唯一符合配型要求的是一位云南的普通农民胡玉高。云南省红十字会几经周折,终于在一个偏远小山村找到了32岁的胡玉高。从胡玉高身上抽取的新鲜血液中提取了造血干细胞,重新给了彭博生存的希望,而这也是中华骨髓库首次配型成功。

    中华骨髓库第一次进入了我们的视线,我们迫切地想了解骨髓移植的有关知识,可是却惊讶地发现这方面的信息实在很少。于是我们想通过采访,让更多的人认识到骨髓库存在的价值。

    在采访开始前,我们首先在互联网上收集相关资料。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现在,美国的骨髓资料库存量己达到400多万件,欧洲有370多万件。台湾地区骨髓库资料库存量都有23万件,可是我国大陆地区的库存量才有40多万件!这种差距是惊人的!

    为了更好地了解普通人对骨髓库的认识,我们分组在路边进行了一次随机调查。近九成的被调查者从来没听说过什么骨髓库;绝大部分被调查者认为骨髓移植就是抽取骨髓,非常痛苦,表示没有想过捐献骨髓;有一小部分调查者表示,如果能够治病救人,他们还是愿意捐骨髓,可是不知道如何报名。看来大众对骨髓库的了解还是非常少的。虽然调查的结果让我们非常失望,但这也坚定了我们报道中华骨髓库的决心。

    通过114查号台,我们查到了中华骨髓库的联系电话,听完了我们的来意,骨髓库的洪主任同意接受我们的采访。

    2003105日,我们几名小记者来到了位于西四一个胡同里的中华骨髓库。洪主任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并向我们介绍了骨髓库的一些基本情况:中华骨髓库是中国红十字会下属单位,始建于1992年,全称叫做中华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管理中心。刚创建时,中华骨髓库并不被社会重视,发展也比较缓慢。直到最近两三年,骨髓库才逐渐被大家了解,骨髓库的库存资料也开始多了起来。

    我们告诉了洪主任我们的调查结果,洪主任苦笑道:“现在的人们对骨髓移植的认识有很大的错误!他们普遍认为骨髓移植是将健康人的骨髓从脊椎里抽出来,然后输送到白血病患者体内。其实并不是这样的。骨髓移植只是从健康人体内抽取部分血液,提取造血干细胞,输送到病人体内。这个过程非常简单,并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那么痛苦,就像抽血一样。抽完血后,不到一周,这个献血的人就会完全恢复,就像正常人一样工作生活了。”

    我们又问道:“骨髓库存量究竟意味着什么?为什么我国大陆地区骨髓库存量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差别如此悬殊?”

    洪主任告诉我们:“世界上每年白血病患者人数都在不断攀升,骨髓库库存量的大小直接决定了他们的生存希望。虽然国内的库存量现有40多万件,骨髓库遍及全国,可是,仍然供不应求。随着我国白血病患者的不断增加,我们应该感到危机。中国的白血病患者与健康人骨髓配对成功的只有64例,目前移植成功的只有21例。想想这种比例,如果白血病患者不能及时找到与自己配型成功的骨髓,那等待他的只有死亡!

    “我国骨髓库存量相对较少,一方面是因为我们起步比较晚,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我们发展中遇到的障碍比较多。”

    我们问道:“中华骨髓库的发展遇到了哪些问题呢?”

    洪主任耐心地回答道:“在建库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很多问题,比如经费的问题、人员的问题、大众的心理障碍问题等等。经费问题是中华骨髓库建库过程中最大的问题。以前我们的拨款很少,捐骨髓的志愿者甚至需要自己掏500元作为检验、配型的费用。2001年开始情况有所改善,国家开始重视中华骨髓库的建立工作,目前我们的资金勉强到位。

    “其次,是人员不足的问题,这也是一个一直困扰我们的老问题了。懂得骨髓配型相关技术的人太少了,根本不够调配。

    “最后是大众的心理障碍问题。就像我刚刚谈到的,大众的误解很多,他们并没有真正理解骨髓移植的含义和方法。这就需要有这方面知识的人去宣传,去克服大众的心理障碍。只有这样,才会有更多的人加入捐献骨髓的队伍。这样白血病患者生存的机会才会更大。”

    “洪主任,我们调查中发现,有些人愿意捐献自己的骨髓去救人,可不知道如何报名,您能大概介绍一下吗?”

    “其实,这非常简单,你只需要在网上或在路边的献血车上就可以报名参加捐献,报名后只需要抽取5毫升的血样检验。”

    “您认为具体到学生,我们能为骨髓库的建设做些什么呢?”

    王主任笑着回答我们:“我希望你们能够从小树立这种意识,有科学的观念,长大后自然就可以在这方面做一些具体的事情了。”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