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抗癌动态126>>本页

战胜癌魔的“过来人”:“当初我也绝望过”

我爱祖国的蓝天 2004-3-13

    热线篇 抗癌之路就在脚下

    群体抗癌效果好

    张先生:我是周口人。我哥去年患上了食管癌,今年春节前在省人民医院作了“胃切除”手术。虽然食管当时没有动,但是现在他吃东西时感到噎得慌。另外,哥哥的思想负担很重,整日愁眉不展,一个人闷在屋里,看上去很让人心痛。

    王茂:其实我当初跟你哥哥的情况差不多。我曾经患贲门癌14年,现在与正常人差不多。我为什么没有被癌魔击垮?一是靠在群体抗癌中得到的理解、关心和鼓舞,二是靠自己乐观向上。至于你哥哥的情况,我建议他到省人民医院进行复查,以便对症下药。不适要早查,有病要早治,自我保健,群体抗癌。建议你哥哥最好参加一个抗癌组织,或者与家人多沟通。这种被爱心和亲情感染的环境非常有利于病人康复。送给广大病友一段“抗癌三字经”:衣不寒,食不贪,住不乱,行不远,心不烦,体不倦,药不断,功不懒。

    初患癌症莫悲观

    刘女士:我妈不久前患了子宫癌,现在整日恍恍惚惚的,动不动就大发雷霆,还有自杀的念头。

    王洪瑞:中医认为“百病从气生”。作为患者,要坚定信心,相信自己不会死,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当初我自己得知病情时,也曾经悲伤、绝望过,但是凭着不服输的性格,靠着坚强的信念和乐观的心态,我最终也成为“抗癌明星”。我患直肠癌近10年,仍然身板硬朗,现在已经甩开了“药瓶子”。

    警惕癌症复发期

    朱先生:今年52岁的父亲患上了直肠癌,2002年5月做了手术,现在感觉到肛门发痛,明显不适,不知道该怎么办?

    杨树军:癌症患者手术两年后,一般来说会有一个复发高峰期。现在既然感觉到了不适,就应当去找外科医生,检查一下是否是并发症,是否伤到了神经。只有找到了根源,才可以对症下药。

    专访篇 一位老人的抗癌之路

    76岁的马光老人,言语中透着神采,走路健步如飞。谁也想不到,20年前的他也曾是一名癌症患者。

    1988年,当为儿女操劳了半生的马光老人刚能安度晚年的时候,他患上了结肠癌。“当时我们全家真的快被吓死了,都觉得治好的可能性不大。”他的妻子说。

    经过一段思想斗争,马老终于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他知道,不管何时,他的精神不能垮。接下来,他更加注重日常的锻炼、饮食、休闲等生活细节。“战胜癌魔确实需要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代价,我还要用抗癌的精神去鼓舞更多的人战胜癌魔。”为了使更多病友重获健康,1991年,马光和其他几个病友一起,组建了郑州市第一个癌症康复俱乐部。1993年,中国抗癌协会举办了中国癌症康复经验交流会,马光被正式评选为“中国抗癌明星”。从此以后,郑州市各个公园、街头、街心花园里,便总是活跃着这些与疾病抗争的人。

    “癌症的复发率很高,最重要的是出院后的自我康复治疗。可是许多人却忽略了这一点。”马老痛心地说。

    郑州抗癌俱乐部的近千个会员,大家相互支持,共同勉励,使不少绝望的病友获得了新生。

    建议篇 提倡群体抗癌

    记者:目前,我省的癌症患者有多少,发病情况如何﹖

    杨树军:我省每年新发病人12万至16万例,年死亡人数在12万至14万。目前,肺癌、乳腺癌和大肠癌的发病率比较高。

    记者:癌症到底是不是绝症,目前世界上有无特别有效的治疗办法?

    杨树军:目前,世界上还没有特别有效的药物。但是,癌症不等于死亡,治愈的病例还是很多的。一些发达国家的治愈率在50%左右,中国目前的康复率在25%左右。

    记者:群体抗癌有无效果?

    杨树军:治疗癌症包括临床治疗和康复治疗。群体抗癌其实就是一种康复治疗,或者叫生活治疗,在医院之外进行,国外很受重视。由于癌症患者中老人居多,思想包袱比较重,所以病人树立乐观的抗癌态度很重要。在群体抗癌的环境中,“同病相怜”的病友们可以在一起谈心,交流抗癌经验,放松心情,对康复非常有利。

   

来源:中原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