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影响人类寿命的因素 | |||||||||
|
|||||||||
|
|||||||||
编者按 长寿是亘古以来人类的最大愿望之一,中外古今莫不如是。在中国,典籍中“八百余岁”的彭祖为人乐道;在西方,《圣经·旧约》中的人类祖先也尽在几百岁以上。可是,人到底能活多久呢?有哪些因素影响人类寿命呢?不同领域的科学家有着各自不同的解释。 医学:水分流失使生命枯竭 不久前,俄罗斯国家健康研究所生物节律研究室主任沃尔科夫提出了一个名为“地球生物钟”的医学新理论,并试图以此揭示“人生苦短”的原因。根据他的理论,人的自然寿命应该是280年。显然,现实生活中人的寿命远远达不到这一期限。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人过早地失去生命呢?按照沃尔科夫的说法,人体内水分的不断流失是人“早夭”的主要原因。 沃尔科夫的理论认为,人体内的各个器官都是由细胞组成的,每个细胞通过其具有选择性渗透功能的细胞膜,可以过滤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因此,由细胞组合而成的各个器官可以被看成是人体内的“生物过滤器”。但是,随着体内的水分伴着生命的成长而不断流失,各个器官的过滤功能也日趋下降,其为人体剔除有害物质的效率越来越低,由之而来的各种疾病最终使人的自然寿命大打折扣。 社会学:环境和早期生活影响重大 人的寿命绝不仅只是受到体内水分流失的影响,还有其他诸如基因、环境、职业等因素制约着人类正常的健康和寿命。这也是包括沃尔科夫在内的所有生命科学研究人员都认可的观点。 德国马克斯·普朗克人口学研究所一直致力于这些问 题的研究。他们发现,在德国统一后短短几年,东部地区居民中庆祝百岁寿辰的人就多了一倍,从1991年的163人上升到1997年的363人。相比较,西部地区的变化却不明显,只是从1991年的1582人升至1997年的2353人,增幅51%。对于这一现象,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所长詹姆斯·沃佩认为,这主要应归功于东部地区社会治安、生活条件和环境得到了巨大的改善。 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的科学家认为,外界因素对个体寿命的影响起50%的作用,另外有50%取决于内在因素,而内在因素中有25%是来自遗传基因的塑造作用,剩下的25%来自30岁之前的生活经历。比如,胎儿期在母体中没有得到足够的营养,出生后就容易患心脏病;胎儿期至儿童期营养过剩,其后就容易患糖尿病;儿童期得过传染病,老年时就容易得心脏病;少年时过多地暴晒皮肤,老年时就容易得皮肤癌。另外,还有许多早期的不良习惯,比如抽烟和不健康的饮食习惯,会为后半生埋下病根。 历史学:父母婚育年龄不可忽视 人们常说,历史是一面镜子。在影响人类寿命的问题上,许多学者也希望能从这面镜子中得到启示。以中国的清朝为例,自顺治入关到宣统亡国,清朝共有10个皇帝,这10个皇帝共有164个子女。如果只计算其中7个子嗣较多的皇帝的话,他们平均每人生养了20多个子女。按说,帝王家庭的保育条件是至为优厚的,但奇怪的是,在146个皇子中,15岁以前夭折的竟然有74人,几乎是总数的一半,死亡率之高让人触目惊心。 据一些历史学家的考证,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虽然不排除宫闱阴谋,但主要原因还是因为有些皇帝做父母时年龄太小,头几胎子女很容易夭折。譬如,尽管康熙14岁就有了第一个儿子,但他18岁以前所生的6个子女全都夭亡了;雍正17岁时所生的1子1女也都没能长大成人。 这些事实说明,父母的婚育年龄对子女的生命质量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并进一步影响子女的健康和寿命。这一观点也被大部分生命科学研究者所接受,他们认为,人只有在身体成熟、健康、心智发育完全、正常以后,才能孕育出健康长寿的生命个体。 心理学:心态乐观才能长寿 作为描述心理现象和探索心理规律的科学,很多心理学研究也涉及人的寿命问题。美国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曾在对660名50岁以上的老年人进行跟踪调查后发现,那些对人生持乐观态度的人要比悲观的人长寿7.6岁。他们以此得出结论:人的思想状况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人的寿命,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活跃的思维甚至比控制血压和降低胆固醇更重要,比不吸烟、喜好体育锻炼等保健措施更加有效。 人活百岁不是梦 生命科学的研究永无止境,对影响人类寿命因素的探究也将不断取得新的成果。但无论以后的研究如何,上述的各种因素也不可能被人忽略。在这些不同学科的不同声音中,科学家们都抱着一个同样的信念:随着生存环境的优化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只要我们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乐观的精神状态,“活到一百岁”并不仅仅是一个美好的愿望,它一定是可以实现的。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