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抗癌动态121>>本页

残酷病魔击溃父母信心 跪坐少女放弃手术昨离京

我爱祖国的蓝天 2004-2-18

病床上的闫丽华依然保持跪姿,她等不到手术的机会了。
本报记者 刘军 摄

  1月21日,本报刊登了《18岁少女跪等新年生机》的报道,讲诉了18岁的少女闫丽华因为长着怪瘤不得不保持跪姿生活的故事。这篇在新年前一天推出的报道引起了许多北京市民的关心,一些人捐款希望帮助小丽华渡过难关。

  昨天,本报记者突然得到消息,女孩的家人放弃了手术的机会,带着女孩离开北京,要回到家乡。

  而离开北京,就意味着拒绝治愈的机会,意味着等待死亡的降临。

  在离开家乡辗转为女儿治病近一年后,父母终于在残酷病魔前屈服。

    家属突然放弃手术

  因为众多读者一直关心闫丽华的治疗,本报记者也一直与协和医院保持着联系。昨天,记者与闫丽华的主治医生联系时,却得到意外的回答,丽华的家人决定不做手术了。

  昨天下午两时半,记者赶到协和医院丽华的病房门前,刚准备推门进去,丽华的母亲吴淑娥突然推门而出,将记者堵在门外。“孩子再也受不了这种打击了,你们就别进去了。”

  随后父亲闫有详也走出病房,夫妻二人向记者证实,他们不准备给丽华做手术了。他们说,医生告诉他们,丽华的病希望不大。

  “家里还有两个小孩,不能为一个而耗得家破人亡。”闫有祥说。决定让孩子就此离开北京的另一个理由是:“按照村里的习俗,如果我们带她的骨灰回家乡会对大人不好的,这样耗下去不如回老家去等死。”

  可能是觉得这么做非常对不起孩子,夫妻两人并不希望曾经采访过丽华的两名记者进入病房。直到稍后另一名摄影记者赶到后,才进入病房给女孩拍了几张照片。病房中的丽华闭着双眼面无表情地呆坐在病床上一言不发,神情绝望。她带着无创呼吸机面罩,不能说话,记者也无法得知她的心情。

  下午4时半左右,闫家开始在病房内收拾东西。

  由于丽华仍然不能改变跪姿,她不能乘坐普通交通工具回家。在此前一天,家人已经与999急救中心订下了一辆带有进口呼吸机、心电监测仪、除颤机的急救车,车上还配备着专门的医生和护士。

  闫丽华的一个叔叔和舅舅也赶到了医院,准备护送她返乡。

  医院表示非常遗憾

  “昨天我们还专门给她做了会诊,谁知道今天他们就要走了!”协和医院医务处副处长孙阳告诉记者。

  孙阳称,从技术角度来看,闫丽华还是存在进行手术的可能的。如果手术成功,还是可以缓解她的病情的。

  “但她的病确实非常重!”孙阳解释说,因为是这个肿瘤长在了纵膈内,身体内多个重要器官离这个肿瘤太近,为手术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如果手术不成,反而会加快小丽华的死亡时间。而闫丽华的身体状况一直不好,现在已有了呼吸衰竭的症状,一直都不利于做手术。

  “之前我们做了五次会诊,请了北大一院和友谊医院的专家过来,但她身体的状况都没有办法做手术。”孙阳介绍,按照理论,可以使用内科的治疗来创造手术的条件,然后进行手术,虽然手术本身的费用并不高,但术后的支持费用却是“一个无底洞”。

  “也许正是这个原因,让家属们放弃了等待手术条件的到来。”

  据了解,当丽华的家属提出出院时,大夫们进行了挽留,但被拒绝。“我们感到非常遗憾。”孙阳说。

  此前,院方曾经提出用化疗的方法减缓病症,家属也没有同意。

  所有捐款用于治病

  丽华的父母说,他们把几乎所有的捐款都用到女儿的治疗上了。

  据了解,在出院之前,丽华的家人结清了协和医院的医疗费用,还清了之前在家乡借下的高利贷,还准备了租车钱支付小丽华返乡的费用。闫丽华的父母说,他们还剩了一些钱,用来支付丽华稍后在山西灵石县医院维持病情的费用。夫妻俩还留了一笔钱,为最残酷的结局做些准备。

  昨天下午近6时,闫家一家登上救护车离开北京。

  残酷现实一种(采访手记)

  这并不是个完美的结局,不是我们习惯接受的情形。

  此前,我们拥有一个良好的开始———女儿受难,父母全力救治,众多热心读者伸出友爱的双手。

  也许我们更习惯接受这样的结局:医生终于治好了少女的怪病,或者坏一些,在大家的帮助下,女儿最终离去,父母带着对京城百姓的感激离开北京。

  可能很多人难以接受这个结局:父母居然失去信心,放弃了女儿的治疗。

  但这就是现实。现实是,医疗技术还没有这么发达;现实是,在山西灵石县,闫丽华还有一个妹妹和弟弟,两人因为姐姐的重病险些辍学;现实是,丽华一家年收入只有不到5000元;现实是,那对为女儿的病四处奔波的夫妻家中,还有年迈需要照顾的老父母。

  也许是闫丽华的父母不擅言辞,他们在最后也没有说出更多的话,更多解释的话。

  他们只是做出了个有些冷酷的现实的决定。

  这个遥远的家庭还要继续生活。(本报记者 廖洪武 刘莹莹)

下午5时,闫家整理好了回家的行李。
本报记者 刘军 摄

   

来源:京华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