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抗癌动态116>>本页

卫生投融资体制改革 突破始知天地阔

——厦门市探索拓展卫生投资渠道纪实

我爱祖国的蓝天 2004-1-9

  厦门在福建省率先进行卫生投融资体制改革。在近3年市属医疗机构基建资金缺口达31亿元的情况下,厦门市第一医院、中山医院的外科大楼于去年9月相继建成。厦门卫生系统为什么要实行投融资改革?它是否会影响到普通百姓的日常医疗支出?近日,记者采访了相关部门和单位。

投资单一、管理僵化,卫生事业收不抵支

    近4年来,厦门市政府每年对卫生事业的投入逐年递增,已占到财政总支出的407%——4.57%。据了解,目前厦门的非营利性医院处于享受政策优惠、低价为社会服务的状况,在这种低成本、低收入的情况下,部分医院一直处于亏损或是勉强维持的状况,更谈不上设备的更新与医疗服务的改进。而政府的出资大部分是针对基本医疗费用的投入,对医院发展、医疗服务改善等方面所能投入的资金极为有限。2001年至2003年,厦门市市属医疗机构基本建设资金总需求为5.2亿元,而政府卫生基建财力预算安排只有2.1亿元,资金缺口3.1亿元。2002年,市直卫生机构总体依然收不抵支。

    如何改变这种单一投资、收不抵支的局面呢?厦门市卫生局局长黄如欣一针见血地指出,有压力才能有好效益,公立医院必须跳出政府单一投资的框框,尽快走上医疗产业发展的道路,寻求更多的资金来源、做强做大才能具有市场竞争力。医院可以通过贷款、筹资、租赁等形式,今天花明天的钱,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医院的实力,占有市场,得到回报,明天再还款。

    提倡医院向社会寻找资金来源,并不意味着政府完全放手不管,应该是有所为有所不为。黄如欣认为,政府对卫生事业负有重要职责。比如在公共卫生方面,政府将承担100%的投资;对妇幼等保健机构,政府将担负23的投入;对医院自身的建设发展方面政府将只负担13。这样,最终通过投融资体制改革,达到三赢的目的:政府的负担减轻,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医院的发展有了“源头活水”,产生质的飞跃;群众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提高。

医院争吃多元融资“螃蟹”,三赢局面初显

    在谈到即将全面开始的卫生投融资体制改革,厦门第一医院的商少宏院长显得信心十足。他向记者介绍,第一医院在一年前已经与北京的脐带造血库合作成立了脐带造血库。整个合作就是一种投资行为,第一医院虽不出资、没有股份,但通过场所的提供将获得北京脐带造血库带来的技术、资金;同时脐带造血库也将尝试采用新的技术管理理念,并带动血液、肿瘤、妇产科等相关学科的发展。第一医院还率先与泉州、漳州等两家非营利性医院一起贷款成立闽南PET中心(即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系统)。这是家公司制的企业,它的成立实现了卫生资源城际区域化共享,将使闽南地区医疗水平迅速提高,同时也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除了寻求社会力量来投资、合作,医院也能够通过自身造血来谋求发展。厦门市中山医院贷款兴建的外科大楼就是医院在政府公共财政转移支付的背景下,实行投融资体制改革的一次尝试。新的外科大楼把群众的需要放在第一位,改善了硬件条件,增大了住院容量,更新了技术设备,提高了服务水平,吸引了更多的病人前来就医。中山医院的王效民院长坦言,病人多了,医院所获得的资本回报随之增多,他们就可以盘活存量、用好增量、挖掘潜量、更新设备、引进人才、改善医疗技术,提高服务质量,进行新一轮的投资,滚动发展。

    医院的效益主要由三个方面构成: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技术效益,三者相辅相成。第一医院、中山医院的事例说明,卫生投融资体制改革所带来的拉动效应,在其中一个方面产生的作用,势必促进其他方面效益的同步提高。

    当被问及除了贷款自筹资金、企业入股这些常见举措,厦门是否考虑采用新的投融资方法时,黄如欣说,为了配合厦门建设海湾型城市的需要,厦门也在考虑采用土地置换的方式来进行融资,将把原本位于筼筜湖的疾病控制中心和位于鼓浪屿的第二医院搬到厦门岛外,通过地价差获取医院的下一步发展资金。

改革是为了更好地满足群众的医疗需要

    实行投融资体制改革,群众的医疗支出是否会大幅增加?这是群众最为关心的问题。

    家住莲花社区的小范告诉记者,对卫生系统进行的投融资体制改革,他还没有明显的感觉,现在医疗费用的支出与过去相比差别不大,但他担心将来会有大幅度的增长,会影响到日常支出。

    黄如欣表示,现在改革刚起步,政府会采用一些方法控制医院费用的过度增长,应该说改革是为了更好地满足群众的医疗需要,而不是增加群众的负担。厦门市卫生局为此制定了《医院大金额病例和处方评议监督制度》,它将门诊每人次费用三级医院200元以上、二级医院150元以上;出院者费用三级医院15000元以上、二级医院10000元以上的全部纳入评议监督范围,其评议结果与医务人员晋升、评优和奖金等挂钩。厦门市卫生局还在研究制定进一步加强对医院收入管理的办法,在医院收入扣除正常医疗服务收入部分后,对来自不合理医疗服务行为产生的收入将予以收缴,从机制上控制医院费用的不合理增长。

    卫生投融资体制改革作为一种新兴产物,在改革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何让医院尽快转换角色,让管理方式跟上步伐?厦门市卫生系统已开始组织各医院院长参加工商管理培训班,通过一些奖惩手段鼓励院长既重视经营,又不单纯为了引资而引资。投融资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尽快办起一批运作良好、技术全面、设备先进、人才梯队完整的大型医院。(郭婕妤余继军)

换个思路办医院

    长期以来,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一直以政府出资为主。然而,单一依靠政府投资养成了一些医院“等、靠、要”的消极思想。医院基本上无需考虑经营成本与资本回报问题,对科技、人才的投入严重不足,设备更新跟不上,现有资源也无法最大化利用,不能满足群众日益提高的医疗保健需求。同时,单一的政府投资也不能满足医疗机构自身发展的需要,据有关方面统计,目前政府的投资平均只占到医院营运成本的6%,也就是说医院要自己挣94%的费用。这也是许多患者抱怨到医院看病医药费高、检查重复或滥用高科技设备检查的原因之一。可以说,卫生事业投融资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厦门市进行卫生投融资体制改革,充分调动卫生系统及其他社会投资主体的积极性,多管齐下,形成政府与社会投资的合力,医院的发展有了“源头活水”。医疗卫生事业实现产权结构多元化,完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引入了市场竞争机制,提高卫生资源使用效率。厦门市第一医院正是通过资本运作,遵循市场的需要,引进高水平人才,提高了自身技术水平,吸引了更多的患者。

    同时,这种改革也推进了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部门从“办卫生”转变为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等手段“管卫生”。厦门市政府为了防止群众看病费用的大幅增加,通过制订详细的监督条例来控制医院费用的过度增长,就是很好的证明。厦门的实践说明,建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医疗卫生服务供给体系,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胡健)

   

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