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营养素究竟该如何“营养” | |||||||||
|
|||||||||
|
|||||||||
某些广告所称“中国人体内铜元素严重超标”纯属骗人 适量补充可以有效抵御疾病侵袭 据专家介绍,人体维持正常生理功能必需的40多种包括维生素和矿物质在内的营养素在上个世纪40年代-60年代得以最终发现和确定。由于认识上的不足,人们通常只在患有营养素缺乏症时才服用此类产品。但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大量的流行病学研究提示这些营养素具有预防疾病的功效。 中国营养学会荣誉理事、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营养学教授何志谦博士指出,对于人体来说,营养素缺一不可,少一种就会生一种疾病。比如,缺维生素C易患坏血病;缺微量元素碘可致甲状腺肿大;缺微量元素硒会造成人体免疫功能低下,得大骨节病等。 英、法、德等7国联合研究表明,维生素C与胃癌死亡率呈线性关系,摄入量越大,死亡率越低;中美合作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连续1年-2年每天补充维生素E,可降低50%的癌症发病率。此外,人到中年后适量服用富含多种营养素的补充剂,可有效预防冠心病、乳腺癌、前列腺癌、白内障、骨质疏松等慢性疾病。 何志谦建议,不要把营养素补充剂看成是药品,而应把它看成是营养品,是对人体的有益补充。补充营养素应注意度 中国营养学会副理事长、上海营养学会理事长、复旦大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授柳启沛特别提醒,补充营养素一定要把握好“度”,否则极易造成营养素中毒。他说,一种营养素每天摄入量的总和不能超过人体可耐受的最高摄入量,这样才能确保服用安全。在我国,铜的安全摄入范围为每天8毫克(美国每天10毫克),磷的安全摄入范围为每天3.5克(美国每天4克)。但值得一提的是,部分营养素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比如提高锌的摄入会降低铜的吸收,而提高铜的摄入可逆转这种抑制作用。研究证明,每天给婴儿补充16毫克-24毫克锌会导致铜缺乏。因此,消费者必须注意选择平衡的营养素补充剂。 据专家介绍,目前,市场上的营养素补充剂的剂型较多:最常见的片剂具有服用、携带、保存方便等特点;咀嚼片加入了香料,口感更好;胶囊一般用于脂溶性维生素;粉剂通常不含填充剂、黏合剂,适合过敏体质的人;液体制剂可与饮料混合饮用,适合儿童及吞咽困难的人。 婴儿期该如何补充营养素 柳启沛教授说,婴儿期是人类一生中生长发育最快的时期,其所需营养素按每千克体重计算要大于成人。如果母亲采取平衡膳食,而且每日乳汁分泌丰富,那么母乳完全可以满足4个月-6个月婴儿的生长发育需要,但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一、由于阳光照射有限,大多数母乳喂养的婴儿应补充维生素D。维生素D不能通过乳腺屏障,因此母乳中的含量极少。尤其是我国北方冬季出生的婴儿普遍不能得到充足的阳光照射,依靠其机体皮肤合成的维生素D远远满足不了生长需要。为了预防维生素D缺乏导致的佝偻病,专家建议家长从新生儿2周-4周起,每日为孩子加服鱼肝油一滴。 二、出生4个月-6个月后,母乳喂养的婴儿应从铁补充剂或铁强化谷类食物等其他来源获得铁。因为母乳中含铁有限,出生4个月内的婴儿体内贮存了一定数量的铁,但4个月后逐渐消耗殆尽,应立即添加含铁的辅助食品。人工喂养的婴儿3个月后即应补充铁,可选择含铁丰富的动物性食品,如肝脏、蛋黄等。否则,可能影响婴儿的智力以及免疫系统发育。 三、新生儿和婴幼儿中,特别是纯母乳喂养的孩子容易缺乏维生素K,母乳中的维生素K含量仅为牛奶的四分之一,同时婴儿出生时几乎没有贮存维生素K,出生最初几天,其肠道呈无菌状态阻碍了利用维生素K,容易导致新生儿出血性疾病。因此,一些国家主张给新生儿一次性肌注维生素K0.5毫克-1.0毫克作为保护性措施。 不少营养素广告是胡说八道 眼下,一些虚假广告大肆宣扬“中国人严重贫血,是因为严重缺铁,必须多多补充铁元素”的不实论调,对广大消费者造成了不同程度的误导。为此,国内著名营养学权威何志谦博士义正辞严地指出,中国人缺铁不是补得少,而是吸收太少。 81岁的何志谦任联合国世界粮农组织营养顾问,曾参与制定中国居民膳食营养指南。他说,调查表明,目前,中国人日常的铁元素摄入量是规定摄入量的2倍以上,说明中国人吃的铁元素已经够多了,可为什么还有人因缺铁而贫血呢?主要原因在于人体对铁这种微量元素的吸收率只有5%。另外,很多广告渲染“铜元素补多了可导致肝损害”,并煞有介事地说“权威报告显示,中国人体内的铜元素含量已经严重超标”。何志谦认为,这完全是“鬼话”,是某些厂家为了推销自己的产品而胡编乱造的。铜元素对提高人体的免疫力至关重要,但事实上,受生产工艺限制,铜元素在许多营养素中的含量极低,没有严重到可以危害人体肝脏等器官的程度。 因此,何志谦奉劝广大消费者不要轻信广告,盲目取舍各种营养素,而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在医生科学指导下合理进补。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