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DNA遭“蚕食”加速衰老 | |||||||||
|
|||||||||
|
|||||||||
癌细胞内五花八门的基因缺陷可以用“大杂烩”来形容。但这些DNA缺陷最初是如何出现的却仍是个谜。现在,两位研究人员通过对酵母菌的研究,揭示了朝基因不稳定性发展的最初步骤中的一步。他们发现酵母菌中的一种酶可以“蚕食”某些染色体的末端,使其更容易畸形化。在人类中,基因的不稳定可以诱发癌症的形成。 染色体的末端都有一个“帽子”,科学家们称其为端粒,它是由紧紧缠绕在一起的DNA链构成的。每次细胞分裂时,端粒都会收缩。端粒过短可能会引起麻烦,比如染色体断裂、分离并且相互融合。但是,过短的端粒到底是如何造成危害的呢?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位于美国马里兰州的巴尔的摩市)的分子生物学家Carol Greider和她的研究生Jennifer Hackett(现在在美国哈佛大学做博士后)决定对此进行研究。 Greider 和Hackett想搞清端粒变短是否会让染色体在核酸内切酶面前变得更脆弱,这种生物酶可以分解DNA。英国曼彻斯特大学David Lydell 和Laura Maringele早期的研究曾提示核酸内切酶会对端粒进行蚕食。研究人员怀疑核酸内切酶造成的早期危害可能被忽视了,因为没有了“帽子”的染色体末端会很快地融合起来。这两位研究人员在端粒变短后,对酵母菌内的染色体做了仔细地检查。他们发现,染色体暴露端的DNA出现了不对称的松动。如果核酸内切酶危害是造成基因不稳定性的第一步,那这正是研究人员所期望看到的。两位研究人员在12月期的《分子和细胞生物学》上报告说,如果没有一种特殊的核酸内切酶Exo1p,那么在染色体末端就不会出现松散的DNA。 美国贝勒医学院(位于得克萨斯州休斯敦市)的儿科肿瘤专家和分子生物学家Alison Bertuch说:“这使我们能够对(破坏染色体的)一些非常早期的事件有所认识。”她补充说,这些事情“可能同样出现在人类细胞中”。Exo1p或许还有许多隐藏的鬼把戏:Bertuch和她的同事,以及Lydell的研究小组已经有发表的论文证实Exo1p在某些酵母菌中能够加速衰老。(蔡如鹏编译)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