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PET——侦察三类疾病的“神捕” | |||||||||
|
|||||||||
|
|||||||||
武汉市武昌区的小董,近日出院前,特地来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PET中心,感谢该中心的医生帮助他及时地逃离了死亡的威胁。 24岁的小董身体很壮实,也很懂得爱惜身体。近年来,他每年初冬都到汉口某医院进行一次例行健康体检。今年11月初,他做完检查后,萌生了到华中科大同济医学院PET中心复查的念头,复查结果令他吓出了一身冷汗:无任何临床症状及体征的他,右肺部居然发现一个1.0CM×0.9CM×1.0CM的病变部分——病灶。医生怀疑为肺癌早期,建议小董迅速到医院做外科手术治疗,术后对切除的病灶进行病理活检证实,PET捕捉到的正是令人色变的肺癌,因为发现得早,治疗及时,还没有发展到不易救治的中、晚期。 该中心的两位负责人、博士生导师张永学和吴华教授介绍,“PET”称为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仪,是目前应用于临床的唯一可在活体上显示生物分子代谢、受体及神经介质活动的新型影像技术。它既不同于以显示脏器或组织的解剖学形态结构变化为主的CT、MRI和超声显像,也不同于目前常用的以显示功能与血流为主的SPECT显像(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 两位教授说,人体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往往是生理、生物化学方面的变化早于病理、解剖变化。这时,由于病灶没有发生形态结构变化,运用CT、MRI等进行检查,就往往找不到病灶或无法确定病灶的准确位置。像小董的肺癌,就是因为发生病变的部分还没有发生形态结构变化,所以,尽管小董刚刚接受了CT检查,但就是无法发现病灶。 而运用PET,医生只需根据某一类疾病的特殊“嗜好”,通过静脉注射,向病人体内注入一定剂量的作过标记的疾病的“嗜好物”,待标记物随着血液均匀流遍全身(约需40分钟)后,病人再在一张整洁的床上(类似CT床)接受30分钟左右的全身扫描,即可完成相应疾病的鉴别诊断或病情判断、疗效评价等。比如,针对癌细胞喜欢“吃”葡萄糖的特性,医生只需向人体注入带有标记的葡萄糖,在进行全身扫描的过程中,就可根据人体部位是否有特殊的亮点及亮点的强度来判断是否有癌变,是早期、中期,还是晚期,癌细胞是否已被彻底清除、是否已扩散转移等。对心血管疾病,依据血管发生堵塞、狭窄后,血流缓慢或不畅的常情,只需向病人注入特定标记物后,若人体某一部位出现暗点,则提示该部位出现心血管病,并可根据暗点的强度来判断病情的程度。 张永学说,肿瘤、心血管疾病、神经与精神疾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正是因为PET对这三类疾病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高、全身显像和安全性好等独具优势的诊断特点,在国外,它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如,用于肿瘤的早期诊断、转移灶探查、疗效评价和复发检测,用于对心肌缺血、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进行早期诊断,也用于对癫痫、老年性痴呆、帕金森病、抑郁症等神经精神疾病进行早期诊断和定位手术。(周前进 柯育萍 夏青珞)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