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托”你上当没商量 | |||||||||
|
|||||||||
|
|||||||||
医托药托太猖獗(见本报11月20日报道),这一现象引起了医患双方的强烈共鸣。医院谴责“托儿”们扰乱了正常的医疗秩序,患者更痛恨“托儿”们害他们受骗上当。连日来,记者辗转诸多医院门前,亲历医托、药托“行托记”。眼见那骗人的手法五花八门,想想即便有关部门加强管理,病家也必须炼就火眼金睛,求医问病时始终保持一份清醒。 诱饵 虚假报刊蒙骗人 医托、药托拿什么诱使病家上当?以前是满街散发的小广告,现在却鸟枪换炮,改成出版物了。只要稍微在大医院门口徘徊片刻,便有热心人送来满把报纸、杂志:医药保健报、中医药导报、健康与科学、医药时报、康复指南、患者周刊……每份刊物都像模像样地印上了报头、网址,甚至还有编辑的姓名。但是,恰恰是这种像真的一样的东西,却是没有出版批号的非法出版物。 记者随便翻看几张“报纸”,只见显著位置都图文并茂地刊登着对于重病患者来说极具吸引力的消息:“一个征服美国的抗癌药物”、“我肝上19个弥漫性癌块没有了”、“绝处逢生肺癌靠边”、“我母亲肝癌完全消失了”,以及“肿瘤患者最需要时间”、“谁挽救了我的生命”……那么,是什么给了肿瘤患者时间和生命?毫无疑问,是那些“报纸”上介绍的药。然而也正是这些药,屡次出现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发布的违法药品广告公告上。据悉,为加强药品广告的监督管理,严厉打击违法发布药品广告行为,各省药品监管部门今年7月至9月依法查处未经审批刊播的、使用过期失效文号、伪造冒用批准文号、处方药在大众媒介发布广告、禁止广告宣传的品种进行宣传的药品广告共947份。眼下在上海各家医院门前发放的印刷品广告的药品中,就有不少是5次以上被发现发布违法广告。 据工商部门的同志介绍,为了让虚假广告出笼,药品生产企业往往花招百出。一些药品、保健品生产企业花钱向出版社买书号,用正规图书的形式包装广告,掩人耳目。还有的企业采用异地广告的手法,先花钱在其他地区的报纸上大做广告,违规宣传,然后再运到上海来散发,以逃避监管。 伎俩 让“患者”现身说法 按照国家有关部门规定,医疗和药品广告是不准用患者显示疗效的。但堵在医院门口向患者散发宣传广告的药托,惯用的手法就是让患者现身说法。昨天,记者翻看了手中的一大叠药品宣传资料,发现几乎每一类药品的广告上,都会有如“抗转移复发,我选对了产品”等各种文章,写得几乎都是患者服用某药后取得的神奇疗效。为了令人信服,这些患者的家址、电话也一律公布于众。这些产品的功效真有这么神吗? 记者日前根据手中的宣传广告,随机挑选了几名患者进行电话采访,听一听他们的“现身说法”。 中午12点30分,记者拨打了一李姓女士的电话。据××胶囊的广告上称,这个李女士两年前患了肠癌,自从吃了这个胶囊后,已经基本痊愈了。电话拨通后,一名妇女接了电话:“我妈妈不在家。”“那就算了。”记者刚准备挂电话,这个自称是李女士儿媳的妇女立即说道:“你是来咨询的吧。有什么问题,你就直接问我吧。”没等记者答话,她就滔滔不绝地介绍开了:她妈妈肠癌手术后就吃这个胶囊,一个月伤口就愈合了。两年来,她妈妈坚持只吃这个药,病已经好得差不多了。听说记者代为咨询的病人已是肝癌晚期,她立即说道:“已经到晚期,开刀也没用。你赶快让他出院吧,今天起就吃这个药,一个星期就会有效果。”“有病还是得在医院治吧。”记者说道。“吃了这个药,别的药都不用吃了,刀也不用开,还看什么病啊。我妈妈自从吃了这个药后,就再没上过医院。”“这个药哪里有卖啊?”“医院和大药房里没有,你可以到广告上写的几个指定销售点买。” 接着,记者又依据一张宣传广告,拨通了服用某灵芝保健品获奇效的张女士家的电话。张女士告诉记者,自从1996年患胃癌后,她坚持7年吃这个牌子的灵芝保健品,癌症一直没有复发,不仅精神好,体重也增加了。“有个××胶囊治癌效果特别好。而且吃了它,别的药都不用吃了。你听说过吗?”记者问道。“我知道的。但是你要有点常识,那个胶囊要是真的这么好,全世界人都晓得了。”她接着说道,“这样吧,我们在东安路上有个专门的治疗基地,你可以来咨询一下。要是方便的话,你现在就过来,我马上到那里等你。我现在是治疗基地的辅导员,买药还可以给你打点折。” 目标 举目无亲的外地病人 在各大医院门口忙碌的医托们,目标都很明确:死死盯住外地病人。 据几家医院保卫部门的工作人员介绍,医托瞄准外地人是很有道理的。外地病人不是到了走投无路的地步,一般不会到上海来。这样的病人,在上海举目无亲,求医心切,因而很容易“上钩”。 医托们的眼光很准。只要有人站在医院门口到处打听,或仔细看医院贴出的各项须知,那肯定就是外地来沪的病人。这时,他们马上就会凑上去热情交谈。初到上海的外地病人非常需要有人指点迷津。对于医托的出现,外地病人多半缺乏警惕。 向外地病人介绍药品和医院,成功率很高。因外地病人大多在上海没有住处,有不少人是住在旅馆里的,多住一天就要多花不少费用,他们求医的要求也很明确,看病的时间越短越好。医托们投其所好地将外地病人带到私人诊所看病,很少遭到拒绝。 向外地病人介绍药品和私人诊所,医托们没有后顾之忧。外地人到上海看病,急于求成的较多。他们看了病,拿了药就回家,即使发现疗效不好也不会到上海投诉。就算是第二次再到上海,茫茫人海中也未必能找到原先的那个医托。 手法 “同病相怜”套近乎 每天早晨6点多,各大医院专家门诊的窗口外,医托们最为繁忙。而在这里苦苦等候的患有疑难杂症的病人,便是医托们赚取黑心钱的最佳“服务”对象。他们最常用的手法,就是“同病相怜”。 医托们通常手拎小包,包里常带着各种病历或片子,一听到有人生了重病,他们就会主动与病人攀谈。令人感到奇怪的是,事情总是那么巧,无论病人生什么病,医托们都会“患”有相同的病,哪怕是癌症或让人难以启齿的性病,不是医托自己得的,就是家里某某亲人得的。 就因为有了同样的生病经历,医托们的“关心”总能得到患者的响应。更巧的是,患者总是没遇到好医生,没买到治病良药,而医托们无论生什么重病,都能碰上“好医生”,能买到灵丹妙药,还“花不了多少钱”。 幌子 “专家”加“免费” “去这家医院看看吧,那里有专家提供免费咨询。”这话常常让人听了不由心动。“专家”再加“免费”,药托和医托使出的这一拿手招数,成功率往往很高。 看病找熟人,这几乎是不成文的规矩。尤其是目前,病人一旦患上疑难杂症,总想到大医院顺利挂个号,看上专家门诊。专家门诊一号难求的状况始终难以改变,医托、药托手中的专家便格外诱人。 从医院门前频繁出没的医托、药托那里,记者看到了不少专家的名字和照片,他们擅长的专科包括肝胆外科、胸部肿瘤、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消化道肿瘤、乳腺及甲状腺肿瘤等,级别高的从国外归来,享受着国务院特殊津贴。能顺利地让这样的专家诊治,不用起大早排队挂号,还不用付诊疗费,这正是病人所期盼的。 且慢高兴。“名医”坐堂,究竟是看病还是卖药?记者咨询过多个药托推荐的“专家”,发现这些医生其实对病人具体的病症并不关心,甚至不需要家属把病人带来望闻问切,问的问题只是重复着:化疗过吗?放疗过吗?有反应吗?然后迅速切入正题:必须提高免疫力以提高治疗的成功率——吃药——“就吃我说的药”。 在一家咨询机构,一名“专家”还矛头直指其他医院的正规医生:“我能开讲座,他讲得出吗?我每星期还要到药房去坐堂开方,他能开吗?”言谈间说出了“专家”到医院、药房各处走穴赚外快的秘密。 “名医坐堂”、“专家咨询”,这本应该受到欢迎的项目,如今让消费者颇感疑惑:谁来界定所谓“名医”、“专家”的资格?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现在走穴的“名医”、“专家”,大多是企业自己联系的退休医生,其中难免以次充好、以假乱真者。再者,一些药品公司招聘或邀请“名医”、“专家”坐堂,表面是免费咨询就诊,实际是根据推销药品数量提成劳务费。这样的“名医”、“专家”,还能让人信任吗? “托”词: 药,惟我独好 在长海、肿瘤等各大医院门口,医托们向病人推荐最多的是灵芝宝。走进哪家品牌的灵芝宝专家咨询部门,专家们咨询起来都是一个模式:药,惟我独好。这些专家在强调自己品牌所起的作用疗效时,总会向病人作分析比较,别人家的灵芝宝总是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陷,而自己的灵芝宝则是最为适用的。中华灵芝宝被媒体曝光的例子是被广泛采用的,也有的则以批准文号作区别。在东方灵芝宝的咨询部里,专家们强调自己的灵芝宝标的是“国药准字Z”批准号,他们的理由很充足:这说明东方灵芝宝是有治疗作用的。而中华灵芝宝、大汉灵芝宝则挂的是保健品的批准号。“保健品是不具有治疗作用的”,一句话就将这两种灵芝宝推出了门外。 但对于挂着保健品批准字号的大汉、中华灵芝宝,商家也有自己充足的理由:如果是具有治疗作用的保健品,为什么不进入临床呢?这一反问,确也让病人有点摸不着底了:到底什么品牌的灵芝宝管用呢?(记者田玲翠邵珍马美菱)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