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抗癌动态103>>本页

通讯:解析上海看病难

我爱祖国的蓝天 2003-11-26

    早早告别了缺医少药的年代,拥有15万医务人员的上海,正在向亚洲医学中心城市的建设目标前进。一流的医学人才梯队和与世界先进接轨的技术优势,使这个城市拥有极具吸引力的医疗资源;而日益庞大的门急诊人数、住院量,不断催生着新的医疗需求。看病难,这个长期以来烙在人们印象中的名词,仍然在一遍一遍地被感慨着,从中,我们听到的,是群众对更高标准、更为优质的医疗服务的呼唤;感受到的,是推动卫生行业做大、做强、更贴近社会和市场需要的强大动力。  

症状——难在“高、精、尖”  

    上海的看病难,和许多地区不同,是一种独特的“难”。  

    下午1点,一所著名综合医院的门诊大厅,护士们已经开始撤去今日专家的牌子,改换上明天出诊专家的名字。在十几个科室中,泌尿、消化道等栏目的后面早已挂上“满”字。为看内分泌专家门诊,来自浙江的舒海清已经和母亲在上海等了3天:“我今天早上6点开始排队,终于挂上了一个下午专家的号。”  

    舒海清还是“幸运”的。眼下正是秋冬季节,疾病多发,上海的各家市级大医院人满为患,在个别医院,病人要从下午起等着挂第二天的专家号;7点钟来发号的护士经常发现,那按照先后一溜排着的病历卡的数目,已经接近或者超过当天专家能够接诊的人数;著名专科医院的特需门诊,虽然挂号费达到了近百元,病人仍然摩肩接踵……  

    和众多中小医院冷冷清清、看病便捷相比,上大医院看病、看好医生的难度,显得尤为突出。  

    对许多市民来说,要看专家,得先想方设法、拐弯抹角地在三亲六眷中找人帮忙。华山医院神经外科的钟平副教授告诉记者:他的病人中,有一大半是熟人、同事、下属医生转托来的。这个闻名全国的专科中,看专家门诊的主力有近20个教授、副教授,其中一半专家门诊总是满员,至于5、6个老专家的号更是可遇不可求。  

    专家门诊有一定的时间要求,一般每半天的接诊人数在20位左右。然而由于病人实在太多,许多专家看完最后一位病人时,往往已经超过下班时间1小时甚至更多。  

    无论是病房的走廊上还是小小的医生办公室门口,常会站着“会讨巧”的病人或家属。请求专家看一眼检查结果、分析几句病情,虽然不过是几分钟的时间,却已经足以让等待多时的他们满意而归了。至于许多人生地不熟的外省市患者,则成为兜售专家号的医院黄牛的客源。  

    门诊作为临床医疗活动的第一站,看病难更影响到后续的住院、手术……  

号脉——透过“供需”看病因  

    从表面上审视上海的看病难,一方面,是病家越来越集中地趋向大医院、品牌专科、好医生;一方面,是优质医疗资源本身的有限性。供需之间的矛盾造成紧俏。  

    倾听医院、专家和病家的心声,记者发现,问题并不简单。  

    资源配置不尽合理,从深层次上决定了看病难的存在。“医疗资源的匮乏和一定程度上的浪费是共存的,”新华医院副院长严伯荣说:“作为人口导入区的三级甲等医疗机构,新华医院每天的门急诊有5、6千人,满负荷运转,而相距不远的医疗机构打出‘半价’的牌子还是门庭冷落。在同一所医院内,不同科室、不同医生之间也明显忙闲不均。”  

    有统计显示,上海每十万人拥有的医生相对数和床位数分别为282.14名和578.69张,在全国35个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的排名中靠后。在本身并不宽裕的情况下,一方面是大型医疗机构、特色专科的拥堵,一方面是中小医院、薄弱科室虽然病源稀少,却依旧占用着大批宝贵的医护人员、床位、设备、资金。  

    病人没有根据病情分流,也使看病难更为突出。“我们的精力,被大量并不需要看专家门诊的普通病人占据和浪费了。”瑞金医院内分泌科的宁光教授说。作为一个王牌学科,科里的博导就有6个,正教授约10名,可是专家号依然供不应求。宁光告诉记者:“我们的住院病人都是平均辗转10家医疗机构以上的疑难杂症和重症患者,可是门诊病人却层次不一,大多数病人看一般门诊就可以解决。”  

    先上家门口的社区医院,再转到区县医疗机构,最后才上名牌医院,这是一个理想的就医流程,在此基础上,则是一个合理的梯级医疗消费模式。然而,在健康日益受到关注的今天,病人直接上大医院、找好医生,动辄点名要看顶级的医生,已经成为普遍现象。--病人的就医期望值,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看病难。  

    “目前三级医疗机构收费标准大同小异,患者自负比例的级差只有5%。在价格杠杆作用很小的情况,病人当然愿意选择大医院、知名医生。”  

    医前医后服务的缺位,也使大量病人滞留在专家门诊。乳腺癌术后的程女士告诉记者:“虽然出院了,但我还没有康复,要定期找手术医生查验伤口、配药。为这我每两周就得挂一次号,排好几小时的队。”治疗前后的咨询、康复指导和配药,占用了专家大量的时间,可是更无奈的,却是需要这些服务的患者。  

开方——优化资源恰逢其时  

    看病难,已经到了破题之时。面对社会的需求,是单纯地扩大医疗机构的规模,还是提高质量和效率,更充分、合理地利用医疗资源?上海选择了更科学、也更艰难的后者。  

    记者了解到,运用经济杠杆等多种措施,用三到五年的时间,使85%的常见病、多发病和诊断明确的慢性病门诊就医,下沉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促进市、区级医院集中精力诊治疑难病、重危症以及开展医学科研,已经作为上海深化三医联动改革的一项综合性改革措施。  

    与此同时,更具有历史性意义的医院产权改革的帷幕也在徐徐拉开。在有关部门和市场的引导下,医疗机构开始发挥主动性,逐步做大优势学科,将不被百姓看好的科室弱化、淘汰。正在建设中的29个临床医学中心以明显的学科优势受到病家的广泛青睐,上海市卫生局科教处副处长张勘告诉记者:“目前医院纷纷进行院内结构调整,来扩大中心的规模、提高中心接诊和收治病人的能力。”  

    通过人事、分配等改革,眼耳鼻喉科医院在鼓励医生看门诊上下了一番功夫。院长高解春坦言:过去,医生看门诊的积极性不高,医院黄牛猖獗,一个专家号可以倒卖上百元。为此,医院推行了医生主负责制度,从门诊接诊到住院、手术,都由一名医生负责;如果医生不看门诊,就意味着彻底失去病人。此外,医生的收入和看门诊量、手术量挂钩;医院突破一位专家每周只看半天门诊的成例,按照病人的需求,不少专家要出三个半天的门诊。

    提高百姓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中小医疗机构医疗服务的认同度,是实现病人分流的前提。目前,上海正在加紧培训全科医生,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切实承担起医疗服务“守门人”的工作。一批区县医疗机构也以更简化的就医流程、更灵活的门诊时间来提高对患者的亲和力。(记者 仇逸)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