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抗癌动态99>>本页

相关临床研究报告增多--肿瘤全身热疗原理最新认识

我爱祖国的蓝天 2003-11-7

  近十余年来,肿瘤学界对使用全身热疗技术治疗肿瘤的兴趣有回升的趋势,相关的临床研究报告也逐渐增多。广州市肿瘤医院王远东在此次研讨会上分别对肿瘤全身热疗的最新研究和肿瘤全身热疗的临床应用进行了深入的论述。

  近年来的全身热疗研究,促进了对该治疗原理的全面认识,其中包括多个方面。

  促进肿瘤细胞的凋亡对人体实施全身热疗的最高温度一般为42℃左右。动物实验显示,对大鼠进行41.5 /2小时的全身加温,大鼠体内的 Ward克隆细胞癌(Wardcoloncarcinoma)的凋亡高峰在热疗8 小时后出现,凋亡率达到43%。而大鼠体内的纤维肉瘤细胞的凋亡率达到19%,凋亡高峰在热疗4小时后出现。体外细胞实验表明,对肥大细胞P—815× 2.1肿瘤细胞株进行42/2小时的加温,其凋亡率由0.17±0.04% 增至1. 37±0.32%(P0.05)。上述实验说明,尽管不同肿瘤细胞株对热作用的敏感性不一样,42℃左右/一定时间的热效均可以促进其凋亡。但对于热敏感性较高的肿瘤细胞株来说,在全身热疗条件下的热剂量(42 / 1~1.5小时),往往不足以达到人们所期望的更低的肿瘤细胞存活率。

  增强化疗药物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效果根据描述温度与化学反应速率关系的阿仑尼乌斯(Arrhe鄄nius )公式,加温有利于化疗药物与生物分子的化学反应,从而增加化疗药物的细胞毒性作用,这种特性在烷化剂和铂类制剂中体现得尤为明显。这是由于:全身热疗可扩张肿瘤组织的血管,提高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加肿瘤组织及细胞内部的化疗药物的浓度;能促进药物与癌细胞DNA的加和(Adduct)作用;能抑制癌细胞膜DNA损伤的修复——主要是消耗肿瘤细胞内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和ATP,从而抑制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对癌细胞膜DNA损伤的修复作用;可减少和逆转肿瘤细胞耐药性的发生。

  抑制肿瘤血管形成和转移研究表明,对癌细胞进行42℃/4小时的加温,能抑制癌细胞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基因表达和蛋白质合成。而初步的临床试验亦证实,对一组(6例)癌症患者进行42℃/60分钟/ 4次 (1次/周)的全身热疗,在疗程结束后2~3周,患者的血清VEGF浓度明显下降(基本接近正常水平)。同时,肿瘤细胞的体外侵袭性实验表明,42℃/3小时的热效应,能明显抑制肿瘤细胞的侵袭活动,从而抑制肿瘤的转移。

  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以往有关全身热疗增强人体免疫系统功能的研究,往往注重于热作用在39.8℃±0. 2℃/6小时条件下对细胞和体液免疫的刺激增强作用。这些作用包括:刺激T淋巴细胞蛋白激酶C(PKC) 活性增加;促进淋巴细胞内部血影蛋白细胞骨架的极化和尾足的形成,因而对淋巴细胞的功能具有活化和增强作用;促进肿瘤组织内部内源性或外源性NK细胞数量增加,诱发细胞凋亡;促进淋巴细胞向二级淋巴器官移动,从而增强机体免疫监视作用。最近AtanackovicD.等首次观察到,41.8℃/60分钟全身热化疗后,肿瘤患者的外周血NK细胞、表达CD56 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明显增加;术后48小时血液中可溶性白介素?/FONT>2受体、NK细胞和表达CD56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达到峰值水平。这表明,全身热疗具有长效的T淋巴细胞激活作用。

  增强放疗疗效热疗和放射治疗之间的协同作用,表现在射线可以使肿瘤细胞在较低的温度(<42℃)作用下被杀灭。同时,热作用也可以使细胞对射线更加敏感,进而降低治愈肿瘤所需要的射线剂量。但是,目前尚未能很好地在技术上解决全身热疗与放疗联合应用的问题,使相关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缓慢。

  骨髓保护作用动物实验和临床资料均显示,全身热疗在增强化疗药物抗肿瘤效应的同时,可以不增加相关的骨髓抑制作用,从而提高化疗药物的治疗指数。进一步的研究表明,这种现象的产生,是由于热效应诱导血液和骨髓中一些具有骨髓刺激作用的细胞因子的增加而引起的。

       

来源:中国医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