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水污染致癌之谜解开 | |||||||||
|
|||||||||
|
|||||||||
上个世纪70年代著名的疾病预防与控制专家苏德隆教授提出的三个致癌因素中的一个HO+X中的X如今终于被解开了,由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俞顺章教授带领的课题组通过30年的研究终于发现了水污染的罪魁祸首藻类植物中含有致癌的毒素节球藻和促癌毒素微囊藻毒素。同样纯度的微囊藻毒素的毒性甚至与眼镜蛇的毒性相当,他们还提出了针对环境因素来防治癌症的措施。这一科研成果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验收评为A级,并获得了上海市2002年度科学进步一等奖。 据有关资料介绍,国际上早就公认导致肝癌有三大因素,肝炎、黄曲霉素和饮水污染,但是饮水污染中究竟是什么导致了癌症一直都没有得到解答。从30年前开始,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就开始对一些癌症高发地区进行跟踪调查。结果发现,在内陆河湖地区一种普遍存在的饮水污染物质,其中至少在蓝绿藻类中有两种藻类,分解出的藻类毒素有致癌和促癌作用。 据俞顺章教授介绍,他们发现节球藻是直接引起癌症的罪魁祸首,但是这一藻类大多数生长于咸水和淡水交界处,所以不会构成对人的主要威胁,但是常见的蓝绿藻中另一种微囊藻能够在水中分解出微囊藻毒素,这种常见的藻类毒素,是一种环七肽化合物,其同种异构体有60多种,经过动物试验证明,能通过胎盘屏障影响小鼠胎儿发育,造成胎鼠肝肾受损;而且可以引起大鼠肝脏炎症;经两阶段试验证明是一种促癌剂。它可以影响儿童肝功能,如果同时与肝炎病毒和黄曲霉毒素协同作用将引起肝细胞癌。1996年巴西血液透析中心126名病人,用了MC污染的湖水透析,发生中毒性肝炎,死亡55人。而在俞顺章教授跟踪调查的一个藻类毒素污染水质严重的地区,小学生90%以上肝功能都有一项指标不正常。 课题组发现,微囊藻毒素不仅存在于太湖、滇池等受到污染的水源地,在封闭的水池等处也可以产生,甚至一些建筑的水箱如果清洗不好,或者是密封条件不好,都可能产生微囊藻毒素。而且这一藻类毒素存在很多地方,甚至在太湖的鱼肉、鱼肝内都有存在。高温等方式都不能够消除这一毒素。课题组发现,煮沸、泡茶对微囊藻毒素都不起什么作用,麦饭石、紫外线和明矾等对微囊藻毒素也是无可奈何,只有活性炭、树脂和漂白粉对微囊藻毒素有效,消毒效果最好的是臭氧消毒。 同时,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从1991年开始就对一个9万人的队列进行了考察,这9万人在进入考察期时都没有癌症,但是通过10年左右的随访,发现了一些致癌因素,其中就有一个饮水中微囊藻毒素的作用。这一毒素能够激活人体内的癌基因,同时抑制抗癌基因,使抗癌基因失活,使癌症的发生可能性提高近10倍。 俞顺章教授认为,根据目前的调查结果,要从环境因素抑制癌症的发生率,要注意保持水体流动,管好污水排放,禁止磷污染,对于一些藻类营养品要加强质量监控,生活用水要防止二次污染,还可以通过构建人工湿地系统装置来防止蓝绿藻类对水质的污染。(记者姜澎)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