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医生莫要吓唬人 | |||||||||
|
|||||||||
|
|||||||||
笔者锻炼身体时曾不慎受伤,造成右侧气胸。因从未住过院,躺在病床上很是焦急,便向医生打听什么时候能康复。医生说,你急什么!弄不好形成自发性气胸,以后上厕所、打喷嚏都能复发,我们内科不行的话还要转到外科开胸修补,要拿下几根肋骨……医生的话吓得我直冒冷汗,夜里尽做恶梦。家人见状,连忙给医生送上礼品。事后得知,像我那样的损伤性气胸,一般是不会出现医生描述的恐怖后果的。 同事验血时,发现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医生说他得了肝炎,如不及时治疗,肝组织就会纤维化,继而发展成肝硬化、肝癌,无奈只好到处求医。有的医生用转阴汤,有的开进口药,为他保肝、抗病毒,不到一年花掉药费近万元。直到一位做军医的亲戚看了他的病历后,始知受骗。其实他的血清转氨酶不高,肝功能正常,只是个病毒携带者,根本不是乙型肝炎患者,通常无需治疗。这位军医告诉他病毒携带者处于免疫面授状态,各种抗病毒或转阴治疗是无效的,也是多余的。 某些医生为什么要夸大或虚构病情吓唬病人呢?究其原因一是滥施检查。提高检查规格,多开无关的项目,X光片能解决的问题却被要求做摄片造影、CT甚至核磁共振,头疼查血加个肾功能检查,尿常规加上肿瘤测定。毕竟生命无价,得了“重病”,哪能在乎钱呢?现在,滥检查已成为某些医生和医院赚“黑钱”的重要手段。哈尔滨一6岁女童在杭州某医院做“阑尾切除” 手术,医院竟为她做了肝炎系列、lg全套、爱滋病检测等104项检查。其二搞“恐吓营销”。有一则广告说:“心脑血管疾病正成为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我国每年有300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约占疾病死亡人数的50%。”某权威机构或某专家就讲什么药治这种病最有效,借以推销大处方或高“回扣”药物。三是想钓取财物。夸大病情,引起患者精神高度恐慌,心理上对医生产生依附感,遂送上“红包”、礼物,求其精心救治。因为患者明白,医生不用心或小失误算不了什么,对自己却是性命攸关。四是为显示医术高超。治好了多少“大病”患者,挽救了若干“危重”病人,自然显示医术不凡。一些被蒙的患者病愈后,也会心怀感激,为其宣传。其五能留退路。万一病人嫌疗程长、费用高、疗效差或发生纠纷,那是因为自身“病太重”,绝非医生水平不高,治疗方案不周。 医学上有一类疾病称医源性疾病,指医务人员不注重求医者的心理,通过不良的语言、动作和不必要的检查,随便使用“衰弱”、“虚亏”、“杂音”等医用术语,使得求医者心理上产生不必要的负担和消极的自我暗示,导致无病变有病,小病变大病,轻病变重病。因此,医生待病人,不仅不能夸大病情,而且还要采取一系列保护性措施。叫医生改掉吓唬人的坏习惯其实也不难,愚以为,一要加强医德医风建设,二要健全法制,三要进行医疗体制改革。患者也要提高警惕,就医要选信誉好的正规机构,不妨多跑几家医院,多看几位医生,对病情、治疗方法、收费标准等尽量做到心中有数,不盲目慷慨解囊,以免上了吓人医生的当。(远夫)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