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6月10日电(记者晏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今天披露,我国首次克隆到肿瘤抑癌基因。专家认为,该成果不仅对阐明肝癌发生机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为寻找新的肝癌诊断和治疗方法提供了重要线索。
寻找与肿瘤相关的基因,特别是新的抑癌基因是近年来肿瘤基因研究的热点。上海市肿瘤研究所赵新泰研究员等人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下,已发现染色体17p13.3区在肝癌细胞中有高频率杂合性缺失,并开展了染色体17p13.3区基因克隆及与肝癌相关性的研究,成功地克隆到了一个新基因。根据肿瘤抑癌基因的定义及该基因在肝癌组织中的特性,他们把它命名为“肝癌抑制因子1”。该基因 c DNA全长约2Kb,共有18个外显子,基因组长度约250Kb,与酵母、线虫、拟南芥、果蝇及小鼠的蛋白有高度同源性,说明它在进化上非常保守,可能在生命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该基因产物定位于线粒体。
赵新泰研究员等科学家在检测了35份肝癌标本中该基因的表达情况后,发现33份肝癌标本中的表达明显低于癌旁组织,其中的14份癌组织中检测不到基因表达。13份肝癌标本中有基因变化,包括有点突变和多种形式的缺失。将该基因导入肝癌细胞中并接种裸鼠,与对照组比较,能明显抑制肿瘤细胞在裸鼠体内的成瘤作用,说明该基因具有抑制细胞生长的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