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林气功已经成为癌症综合治疗、具有中国特色医学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人体科学,系统工程出发,殷切期望有关专家们进行有计划的深入系统的研究,使这进一步理论化。
以北京“八一湖抗癌乐园”为例,这里是处在抗癌第一线的广大癌症患者,以郭林气功为纽带,形成的一个抗癌群体——“抗癌乐园”,这是一个群体抗癌,蕴涵丰富多彩的抗癌文化宝藏,有待于有志之士进一步去挖掘和研究。这里既有人间真情,又有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既有对付癌症和提高患者康复及防护能力的各种方法,又有心理医疗和行为规范强有力的群众工作。这其中郭林气功既是癌症康复治疗中的“方面军、军兵种”,又是“米袋子、菜篮子”。长期以来,根据传统治疗的预后,人们形成了一种观念:“10个癌症9个埋,剩下一个不是癌”。但是从1971年郭林新气功走向社会参与抗癌之后,竟然有相当多的被宣判“死刑”的晚期癌症患者相继活了下来。
从1979年开始,先后有数十家报纸杂志及电台、电视台陆续报道了他们活下来的奇迹。随着时间的推移,活下来的中晚期患者多了,活的时间长了,活的质量高了,引出了转变人们观念的新事物:“癌症≠死亡”。“癌症≠死亡”是由我和许多癌友在郭林气功的指导下用生命、汗水、泪水以及顽强拼搏的精神闯出来的;是作家柯岩同志深入郭林气功辅导站体验生活以后,从我们这个群体的实践中提炼出来并以人类灵魂工程师的使命感,以她的长篇报告文学《癌症≠死亡》于1982年发表。从那时起“癌症=死亡转变为癌症≠死亡”这是郭林新气功1971年走向社会参与抗癌,广大癌症患者走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医、西医、气功综合治疗道路、实行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模式,为社会作出的一大贡献。“癌症≠死亡”的口号,已经响彻全国、飞出国门。
柯岩同志的报告文学“癌症≠死亡”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用正确的思想指导人们从癌症等于死亡的禁锢中解放出来,推动抗癌事业向前发展。当然
,既是新生事物,就需要不断实践认识,研究总结,更寄希望于领导、专业人员的支持、关注、总结、提高。
70年代末,郭林气功就引起了专家们的关注:
北京中医医院肿瘤科主任郁仁存教授根据多年的医疗实践说:“气功能安定病人的情绪,增强病人的信心,启发病人的主观能动性,它起到了一些医药起不到的作用,在肿瘤的综合治疗中,有利于肺癌的治疗似乎已毋庸质疑”。北京肺部肿瘤研究所蔡廉甫教授、中日友好医院辛育龄教授在北京肺部肿瘤研究所作了临床实验观察后说:“气功对手术后功能的恢复是有很大促进作用的,对机体功能改善起到了积极作用。”
中国医科院肿瘤医院王建章教授说:“看了病人练气功后,收到了不少好处,增强了健康水平,提高了免疫功能。气功作为肿瘤治疗的一个方面是可以考虑的;”
1989年徐光炜、张宗卫教授在《郭林新气功对癌症患者康复治疗作用的研究》课题中说:“本次研究工作……对于创建一整套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癌症康复治疗方法具有实际的应用前景;”“事实说明,确有不少的中晚期癌症患者,在被医院宣判为‘死刑’后,通过练功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1989年1月欧洲肿瘤心身医学研究会主席巴尔妥斯博士来华访问时,参观了北京玉渊潭公园郭林气功学习班后指出:“这是一种带有中国特色的心理治疗方法,在这里有大量的研究工作可做。”
确实,充分发挥和调动癌症患者机体的积极作用,调动内因,改善内环境,内外因相结合,形成对付癌细胞的整体作战能力是郭林气功的强项;使患者由消极接受治疗转变为积极参与治疗,由坐以待毙转变为拼搏求生;由无能为力转变为大有作为,是郭林气功最具有特色的一种治疗艺术,是转变人们思想的物质基础,很值得研究。
近年来,不少专家教授进行多方面的研究,进一步阐明了郭林新气功的作用和机理。1993年,301医院黄念秋教授在“八一湖抗癌乐园”多次考察学习并进行研究后,写出了《郭林气功对癌症患者的呼吸功能及甲壁微循环的影响》等三篇论文(详见《郭林新气功抗癌作用及机理的探讨》)。她认为她的研究所见“可能是郭林新气功抗癌作用机理的一个侧面。郭林新气功可能还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复杂影响,对机体从宏观到微观多层面的调控,来提高病人的抗癌功能,更多的工作有待广大科学工作者进一步深入研究。”
以上这些,都是专业人员所论述。所以我认为专业人员是防治癌症、科学研究当然的主力军。这是一个方面,是主流。但别一方面,也应看到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在有些医务工作者中似乎还是根深蒂固的,他们很难从这个禁锢中跳出来去实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在治疗癌症中的转变,因而他们在肿瘤的治疗中只注重手术、放疗、化疗及近期开始重视的生物治疗,而对调动病人本身的内在抗癌能力不加重视。即使应用中药也只是推荐给上述几种治疗手段无法挽回的晚期患者。他们对广大癌症患者通过以郭林新气功为纽带而展开的群体抗癌实践取得的丰硕效果视而不见或半信半疑,更没有认识到它是一种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在抗癌斗争中的具体而生动的形式。
因此我恳切希望有关方面加强领导,在群众性抗癌组织和癌症患者20多年来千百万人实践的基础上,以对癌症患者极端负责的精神,旗帜鲜明地把西医、中医、气功综合治疗道路,把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模式,尽快地、普遍地运用到康复医疗中去对于癌症患者来说,时间就是生命。五、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行新的医学模式,为完成《全国肿瘤防治规划纲要(1986——2000)》和《九五全国肿瘤防治计划》(以下简称“计划”)而努力。
“计划”要求治后五年生存率在原有水平的基础上提高5%-10%。近年来我国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人数更加严重,年发病率约为160万,死亡130万,现癌症患者患者200多万,平均每死亡五人中就有一人死于癌症。完成“计划”规定的任务相当艰巨。
鉴于我国每年有160万人患癌,早期发现和能在肿瘤专科医院诊治的只是极少数,绝大多数患者只能在非专科医院诊治,其诊治水平一般不及专科医院。另外在治疗癌症的临床中,医生为病人动了手术,作了放疗化疗,开了药,并严密观察治疗效果,医生的主要任务就完成了,而病人还要承受由于手术。放疗、化疗带来的一系列肉体、精神上痛苦。并且在治疗康复的长期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很多很多,医疗康复问题,家庭生活问题,工作问题等等,心理、生理、社会问题交织在一起,矛盾重重。这些在住院期间绝大部分医护人员不可能理想地帮助病人作心理医疗,出院以后更顾及不到。还有一些失掉手术、放疗、化疗机会的患者也不能等死。这样多的病人,这么复杂的问题如果都要国家管起来,需要投入多少人力、物力、财力!这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
这部分直接影响着癌症患者提高生存率、改善生存质量的工作,直接关系到完成“计划”的工作,便由群众性抗癌康复组织自觉的开展起来了。
他们没有说他们在实行新的医学模式,可他们开展的活动比新的医学模式更广泛;他们也没有说他们开展的是康复医学,可他们做的工作比康复医学的内容更丰富。“群防群治”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希望各级领导在加强各级肿瘤专科医院综合治疗观念,提高诊治水平的同时,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指导下,充分发挥群众性癌症康复组织的优势,大力倡导实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两条腿走路”,力争圆满完成和超额完成“计划”规定的任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