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癌症康复>>本页

单靠正规医疗能治好癌症吗?显然不能!

我爱祖国的蓝天 2015-06-02

众所周知,基本上所有疾病的正规医疗都是建立在明确发病机理、找到致病源的基础上,如肺结核找到了结核杆菌;肝炎找到了肝炎病毒;骨质疏松是因为缺钙。唯独癌症这个病,目前全世界都还没搞清楚其致病源、发病机理,那么,目前单靠癌症的正规医疗手段:手术、放疗、化疗,再加上近几年兴起的所谓生物疗法能治好癌症吗?显然不能!事实证明,这些正规医疗治疗过的癌症患者绝大部分还是会复发转移,就像割韭菜,割掉一茬又会长出一茬。这就像靶场上射击,只有打中靶子才能算命中目标,但是,癌症这个靶子在哪里都还不知道,你的枪弹怎么能命中目标靶?(不好意思,总喜欢拿抢说事)1971年,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签署《国家癌症法》,以举国之力向癌症宣战,四十年后以失败告终。中国每年癌症发病已经达到四百多万,死亡近三百万,这些患者基本都是经过所谓“正规医疗”,不论是国家领导人、亿万富豪,还是贫民百姓都一样,大部分人还是逃不脱死亡的命运。所以,请有关部门和新闻媒体不要总是只承认“正规医疗”,而全盘否定其他抗癌方法。患者也不要太迷信专家,主流癌症顶级专家连自己的癌症都治不好,能指望正规医疗治好你的癌症吗?当然,他们并没有错,著名肿瘤专家这个名号是别人给他套上的。肿瘤专科就没有专家这一说,等若干年后引发癌症的病因找到了,这个致死率极高的顽固堡垒被攻克了,那时才会有真正的肿瘤专家。最后,让我们向这些与癌症拼搏、抗争过的前辈致敬!——博主

 

哀悼!肿瘤学专家储大同教授逝世(转)
2014-09-01 医脉通综合

中国抗癌协会临床肿瘤学协作专业委员会创始人之一,原CSCO执行委员会主任委员储大同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14年8月31日19时4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70岁。

储大同教授,1944年3月出生,江苏省人。1969年毕业于北京第二医学院。1982年获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硕士学位。1984、1990年两度赴美国M.D.Anderson癌症中心临床免疫和生物学治疗系进行协作研究。

他是主任医师,中国医学科学院协和医科大学肿瘤内科学专业首席科学家兼伦理委员会主任,国家抗肿瘤药GCP中心副主任;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临床肿瘤学协作专业委员会(CSCO)执委会前任主任,是著名的在临床和基础研究、中医和西医方面均有一定造诣的肿瘤内科专家。

在40多年的临床实践中, 他在肺癌、乳腺癌、胃肠肿瘤以及肾癌、黑色素瘤等恶性肿瘤的化学治疗和生物治疗中均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目前他已在国内外杂志和AACR、ASCO 等重要会议发表论文100余篇, 编写和参与编写肿瘤治疗专著10余本。担任《临床肿瘤学杂志》主编,《中国肿瘤临床年鉴》、《癌症进展》常务副主编;2000年8月后又应邀出任著名国际肿瘤杂志《CANCER》的副主编,负责亚洲地区;著名国际肿瘤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中文版编委、亚太区杂志《CANCER REV IEWS》编委;2004年出任新成立的《ASIA PAC IFIC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的轮值主编。

将中国肿瘤学研究带入世界轨道

1997年,储大同教授在在老一辈学者的支持下,他发起并创建了中国抗癌协会临床肿瘤学协作委员会(CSCO)。据CSCO办公室刘宝印回忆:“1997年,CSCO刚刚成立的时候,我们是在管道密布、阴暗潮湿、不足8平方米的地下二层办公”。当时,储大同教授给出的座右铭是“我们不是领导,而是服务机构”。可想而知,这样一个弱小的机构要请来国内外知名专家开会是有多大的难度。

而通过努力储大同教授做到了。在他的领导下,2003年5月,CSCO与ASCO正式达成互认互惠“姊妹学会”会员关系,CSCO从此加入了“肿瘤界的WTO”。2004年6月,CSCO再度与ESMO达成互认互惠“姊妹学会”会员关系。8年的时间,CSCO成为了国际上第三大临床肿瘤学会。

虽然到目前为止,CSCO也已经换了4任主委,但他提出的“多学科合作、多中心合作”这两种操作模式,不仅成为了肿瘤领域认可的方式,也被临床其他学科陆续地采纳应用。(CSCO历任主委为:储大同教授(连任两届);马军教授;秦叔逵教授;吴一龙教授(现任主委))

为中国肿瘤事业,孜孜不倦

2006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支持下,储大同教授创建了中国老年学会老年肿瘤专业委员会(CGOS),面对中国社会老龄化问题以及中国癌症人群迅速攀升的现状,他希望能跟上国际前进的脚步,“超前性地为中国肿瘤学发展做一‘点’工作”。

同事眼中的储大同教授

储大同的学生、肿瘤医院内科主治医师杜春霞说,在我们心里,储教授如同“神一般的存在”。而每一次成功“击退”死神的力量,源于他学识的渊博。

“早在1997年,储大同就提倡多学科协作模式(MDT)。那时,国内大多数医生还不知道什么是MDT。”这种模式现在已经遍地开花,和储大同搭档18年的王金万很佩服:“我们没有他看得那么远。”

妻子眼中的“丈夫”

储大同从不故步自封,而是紧跟肿瘤研究的世界潮流,并结合自己扎实的研究,不断迸发出超前的理念。他的妻子林女士告诉记者,储大同关注肿瘤个体治疗方法,“比如,在肺癌病人的基因里发现了乳腺癌的基因,由于这个基因的存在使肺癌加重了。所以,不一定要用肺癌的药来治,而要用乳腺癌的药来治。”她介绍,储大同发现并救治过这样一例病人,效果不错:“这种个体治疗的方法是新概念。据我所知,只有美国德克萨斯州大学M.D.Anderson癌症中心原来的院长在主导这方面的研究。”

林女士在美国从事肿瘤基础研究已近30年,她和储大同志同道合,平时多以网络电话联系,谈得最多的是肿瘤治疗方面的事。“他在给我分析病历的时候都是很仔细的,甚至画图给我看。我说是不是有点书呆子?他说不,这是非常重要的。”

严谨治学的典范

储大同是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在这5年中,他个人提案只有3件,数量不多,却重在质量。他的原则是:不了解情况的不说,没调查研究的建议不提。

最让他记忆犹新的是2012年3月4日下午,胡锦涛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并参加他们的联组讨论。

在这次联组会上,储大同作了《走出“医药分家”困局的解决办法》的发言。他建议引入商业医疗保险制度,把各级政府的相关财政投入全部用于农村地区和城镇普通居民。国家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和部分有条件的小单位全部实行商业医疗保险制度,在政府的有力监管和指导下有效地发挥各大商业保险公司的作用,有效地调动各参保单位的潜力。

至今想起来,储大同还觉得意犹未尽。那天,他和在美国的妻子通过网络视频聊天,高兴地说:“只有做了调查研究后的发言,才能得到大家的认可。”

原来,参加此次全会前,储大同趁去美国看望妻子的机会,专门拜访了休斯敦一位研究医疗保险的专家。这位专家曾是乳腺癌患者,她结合自己的研究和看病经历,分析了美国医疗保险的利弊。储大同回国后,又找到我国的社会医疗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文件细读分析,最后形成自己的建议。

储大同喜欢这样评价自己:“我是一个比较严谨的书呆子。”无论是给病人看病还是为民生问题建言,都很“较真儿”。

后记:储大同主任,因胰腺癌于2014年8月31日病逝,享年70岁,储大同主任最喜欢的称呼是储大夫,因为他认为自己首先是一位医生,医生的称谓对他是无上的荣耀。他无论医术还是为人以及智慧都堪称难得的好大夫。

和储大同搭档18年的同事评价他:“把中国的肿瘤事业推进了一大步。”经他治疗的患者总会觉得:这个医生用药很不寻常,遇见他很幸运。他符合我们对于一个好医生的全部想象。

储大夫,您一路走好!
 

 

 

来源:我爱祖国的蓝天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