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首例跨国捐献骨髓的志愿者,重庆医科大学大学生吴渝曾在一年多前成为媒体关注的对象;一年之后,这个瘦小的女孩还是像以前一样平静地生活,平静地学习。“其实我不过做了一件很平常的事,在我之前已经有124个志愿者通过中华骨髓库配型成功捐献了骨髓,只不过我恰好碰到了一个美籍华人而已。”
2003年的9月,刚上大学二年级的吴渝碰到重庆市红十字会到学校来宣传捐献骨髓,她和许多同学一起登记成为了中华骨髓库造血干细胞资料捐献的志愿者。事隔半年,吴渝接到重庆市红十字会打来的电话,她的HLA与大洋彼岸的一位身患白血病的美籍华人配型成功。
吴渝说:“当时我没有立即答应。此前虽然登记了,但并没有多想。父母虽然觉得能救人是好事,但也怕会损害我的健康,亲戚朋友大多反对。捐献骨髓在他们的印象中就是要‘敲骨吸髓’,把针管插进脊柱里抽取骨髓,被抽的那人就会变成弱智。”“不过我毕竟是一名医科大学的学生,通过了解,捐献骨髓不会有生命危险,也不会损害健康。我反过来开始做父母的思想工作了。父母虽然还是不太明白,但他们都相信我。那段时间,妈妈还隔三岔五跑到学校来给我送汤。”
2004年6月,在重庆进行了两次抽血高分辨率检测和全身检查后,吴渝到北京进行造血干细胞采集。从她的病房出来,要穿过一条长长的走廊,两边是一间间白色的病房。她看到里面有很多孩子,有的在看书,有的正打着点滴,有的依偎在妈妈的怀里,做的事情各不一样,但是他们的面容都是相似的,苍白、没有血色、身体略有些浮肿,头发已经掉光了,眼睛里充满了无助和期待,他们都是些患白血病的孩子。
吴渝被震撼了,同情、感伤油然而生。那一刻,想到即将要进行的造血干细胞采集,吴渝变得坚定而平静。
吴渝说:“现在回想起来,捐献骨髓其实是非常简单的,不会影响自己的身体健康,又可以拯救他人生命,任何人都可以做到。红十字会之所以较少宣传捐献骨髓,是因为有不少志愿者配型成功以后又不愿意捐献了。我希望每一个志愿者在加入前都能够有充分的了解,如果承诺了就一定要兑现自己的承诺。”“可能因为我是第一例跨国捐献者吧,后来有很多媒体来采访我,我自己也觉得是不是有点过了。但后来我想,为什么要报道,为什么要表扬,是因为想要通过宣传希望更多的人加入进来吧。”吴渝说。
采集成功后,中美两国红十字总会举行了隆重的“中国首例造血干细胞启运美国交接仪式”。从吴渝身体里采集出来的造血干细胞交给美国安德森肿瘤中心细胞实验室主任麦克麦尼斯先生,由他即刻带往美国。
“大概是因为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吧,其实在国外,捐献骨髓、遗体是一件比较普遍的事。其实,我除了知道患者是一名美籍华人、一名牙医,手术后恢复得很好以外,其他什么都不知道,我们之间也没有任何联系。来北京的时候,他的主治医生麦尼斯先生转交给我一封感谢信,信很简短,说他和他的家人都很感谢我。这就足够了。”
最让吴渝欣慰的是在她去北京之前,学校特意举行了一个欢送仪式,有2000多名同学填写了申请表,志愿成为一名骨髓捐献者,报名人数超过当时在校学生的1/4。
这个瘦小的女孩喜欢打篮球、跑步,喜欢听音乐、唱歌,偶尔也会打电子游戏。自认很贪玩的吴渝说,她现在除了上课以外,已经在医院见习,离自己“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的理想更近了一步。“对我来说,那件事情早就过去了,我还是原来的我。”吴渝说。(朱丽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