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苏丹红事件”到“孔雀石绿”,从“高露洁”牙膏到“雀巢”奶粉事件……当大品牌、大企业的产品频频被媒体、网络曝光时,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产生这样的疑问:今天,我们还能吃什么?主妇们更是动足脑袋:怎么吃才更安全呢?
面对不少市民的疑惑和担心,有关部门的负责人肯定地回答:上海的食品安全情况在全国范围内,各方面做得都属领先的、安全的。其实,在我们的身边,不少不良的饮食习惯、饮食搭配,以及各种不适当的生活方式,其带来的危害,远远要比概率并不高的食品安全意外严重得多。
一烫生毒:超过80℃塑料袋放毒
不少市民一定有过这样的经历:早晨起床,买上几个热腾腾的包子,随手装进塑料袋中,再加上一碗热豆浆,嫌烫了,装进塑料袋里再盛到碗里喝……中午饿了,先买一个冒着热气的糯玉米,小商贩熟练地夹出一个,用塑料袋套着递过来。不一会儿,玉米和塑料袋就粘在一起……放眼望去,到处都是用塑料袋盛着的刚出炉的油炸臭豆腐、用塑料袋套在碗上盛着的牛肉拉面……表面看来,任何食物都可以用塑料袋“隔绝”细菌,让人感到放心,而事实又到底如何?
非食用级的塑料袋中可能含有有毒物质,而且有毒物质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释放。一般在70至80摄氏度时,就开始释放。长期接受塑料袋里的有毒物质,会对肝、肾、体内其他器官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
烫的烧饼、油条、煎饼可能达不到这个温度,但专家建议在使用微波炉加热食物时,应使用正规合格的食用级保鲜膜,不能随便将食物放在塑料袋里加热。
健康习惯:避免使用任何非食用级塑料袋盛热食。
二难选择:早餐馒头还是饼干
“我从来都不买超市里自制的馒头,因为馒头上贴的标签往往可能已经过期,又被自行换上新标签,重新‘正大光明’地摆上柜台……最近,我又看到媒体上报道,饼干有可能因为高温烘烤而产生致癌物质,因此,我也不把饼干当早饭吃了。如今,我实在不知道,现在早饭还能吃什么?……”近日,由市科协举办的一场以“食品安全”为主题的咖啡吧聊天中,一位市民道出了她的困惑。
同济大学医学院营养与保健食品研究所所长、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厉曙光教授非常惊讶,他详细地解答了这一疑惑:“普通高温烘烤的饼干还是安全可食用的。饼干一般分两种烘烤方式:低温烘烤和高温烘烤。低温烘烤一般指维持在50摄氏度左右,高温烘烤也仅达到90摄氏度左右。如果将碳水化合物加热至220度,则可能会产生聚丙烯酰胺,而丙烯酰胺是强致癌物质。”
华东医院营养科孙建琴主任提醒市民,一些以碳水化合物为主要原料的食物,经过高温烹炸后可能产生大量聚丙烯酰胺。高浓度的聚丙烯酰胺会破坏人体神经系统,可能导致阳痿、瘫痪和各种癌症,此外还有炸得太老的食物、反复使用的油脂,以及添加了工业用添加剂的食物,都可能是致癌的罪魁祸首。
健康习惯:少吃、不吃炸煎等高温制作的食物。
“三高”过敏人群:一定要注意“忌口”
当今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工作压力逐渐增大,再加上不科学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越来越多的人加入高血压、高血糖和高血脂的“三高”人群。
不少人不忌口,总认为只要少吃点就不会有问题;还有些“三高”患者,特别是高血压患者,盲目认为只要血压一高就吃降压药,压下去就没关系,其实这都不正确。
龙华医院副院长季光教授提醒,“三高”和“过敏”人群在用药缓解“三高”症状、治疗疾病的同时,也需要严格进食忌口。
比如:“三高”人群要少喝酒、少吸烟、少吃动物脂肪以及富含胆固醇高的食物;糖尿病病人要禁忌食用各种糖果、蛋糕、甜面包和冰激淋;平时还要少吃油炸食品;对“三高”人群来说,烹饪方法提倡用蒸、煮、炖、拌和卤等,每日摄入盐量最好不要超过5毫克。
而“过敏”人群必须远离过敏原,可能引起过敏的食物有牛奶、蛋、鱼、核果类、甲壳类海鲜(虾、蟹)、面粉等,也有些人可能因为食品添加剂过敏,比如:色素、抗氧化剂、防腐剂等。这类含有添加剂的食物,如:蜜饯、金针菇、部分糖果,过敏患者还是少吃为妙。此外,有些食物即使只有接触,也可能造成皮肤发痒、红肿等过敏反应,如:香蕉、酪梨、奇异果、栗子和木瓜等。
健康习惯:“三高”人群尽量少吃过于油腻或高脂肪食物,多吃清淡食品和新鲜蔬菜、水果。而避免过敏,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远离过敏原。
五种食品:食用方法不当变“毒品”
食补一直受到市民推崇。但厉曙光教授却提醒,食用健康食品时,要注意食用方法、烹调方法,避免因缺乏正确常识,反而使一些健康食品变成导致中毒的“毒品”。
不少市民喜欢食用白果,因其肉鲜嫩可食,还有祛痰、止咳、润肺、定喘等功效。但白果中的一些成分具有一定的毒性,生食或食用加热不透的白果达到一定量时,可能发生急性中毒,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食欲不振等胃肠道症状,严重者还会头痛、发热。因此,吃白果一定要煮熟。
新鲜的黄花菜在农贸市场随处可见。因其味道鲜嫩,市民喜欢用其炒肉、做汤,但由于一些人不懂得正确烹调方法,买回来清洗后直接和鸡蛋、肉等急火快炒,或入汤。但厉教授说,新鲜黄花菜含有毒化学成分秋水仙碱,如果烹调方法不当,食用者可能出现呕吐、腹泻、头疼、喉干等中毒症状。
进入夏季后,食物中毒频繁发生,毒蕈、皮蛋、四季豆是较为常见的可能引起中毒的食物。毒蕈中毒其所含毒素会损害人体内脏器官;四季豆中毒是因在烹制过程中产生亚硝酸盐中毒。而不合格的皮蛋可能制作中感染细菌,或铅过量引发铅中毒。
健康习惯:白果一定要加热炒熟,食用量不可过多;新鲜黄花菜食用前必须用凉水浸泡,或开水煮烫后,彻底炒煮加热;四季豆不要生炒,一定要先煮熟煮透再烩。
六大危机:办公族饮食习惯隐患多
季光教授认为,现代白领一族,虽然生活质量提高了,但生活习惯却频频出现问题,生活不规律、饮食无节制等都可能成为日后健康隐患。
不吃早餐:没有时间,常忽略早饭,或直接吃中饭。这种习惯会严重伤胃,使之无法精力充沛地工作,还容易“显老”;
嗜饮咖啡:睡眠不够感到疲乏,便选择咖啡来提精神。但嗜饮咖啡,容易罹患心脏病。虽然适量饮用咖啡有提神醒脑的作用,但过多饮用后反会降低工作效率;
水果当主食:“办公室一族”由于长期静坐而造成消化不畅等,需要水果中的营养物质来化解。但水果不能当主食,水果中缺少人体需要的蛋白质和某些微量元素,可能造成人体营养失衡,甚至引发疾病;
进食速度过快:“办公室一族”的午餐往往都是在非常匆忙的状态下吃完的,进食速度过快,食物未得到充分咀嚼,会加重肠胃负担,长此以往,容易因食欲亢奋而肥胖;
饮水不足:由于工作时精神高度集中,容易忘记喝水,造成体内水分补给不足,血液浓缩、黏稠增大,导致血栓形成,诱发脑血管及心血管疾病,影响肾功能代谢;
临睡前进食:工作得比较晚,常有吃夜宵习惯,不少毛病就是因此而起。
健康习惯:改变不良饮食习惯,调整正常生活规律。
四大杀手:焦、霉、腐、腌
有一部分市民特别喜欢吃焦掉的食物,总感觉焦掉的食物特别脆、特别香。孙建琴主任提醒,炸焦、烤焦或煎焦的食物中,蛋白质都可能有致癌作用,特别是烤焦的肉、炸焦的肉类都不宜多吃。烧焦的蛋白质、植物油和动物油,久而久之可能会引发大肠直肠癌。
还有一些人,特别是老年人,当食物霉变后,不舍得扔掉,就把霉掉变质的部分抠掉,继续食用。专家告诉记者,在霉变食物里有强致癌物,对肝脏损害尤其严重。变质的食物可能产生几十种有毒物质,吃了变质食物后常会使人中毒。
腌制的食物一直受到很多人的青睐。厉曙光教授指出,如果长期食用腌制发酵类食物,有可能导致消化道肿瘤的隐患。因为腌制类食品中含有较多量的硝酸盐、亚硝酸盐,可能导致胃癌;而发酵类食品中还有多种有害霉菌,长期食用这类食品后,会对人体构成潜在危害。
健康习惯:不吃霉变、变质食物,避免长期食用烧烤、腌熏食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