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今年“肿瘤防治宣传周”总结会上,省肿瘤防治办公室主任周建农教授特别提醒说:当前有一种“恐癌症”正在渐渐蔓延,这无助于抗癌。
周建农教授对记者说,因有了“苏丹红”等背景,加上媒体的特别关注,今年“肿瘤防治宣传周”的确是影响最大的一次,正面效果是显著,不仅加强了公众的抗癌意识,也普及了抗癌科普知识。但同时,也造成一些人的误解,甚至于在社会上出现一种“恐癌症”,不少人整天惊恐不安,谈癌色变,不仅自己不能正常地生活和工作,还恶性刺激着那些正在与癌症做斗争的患者,形成一种很不好的氛围,加重癌症患者的紧张、恐惧和焦虑。
周建农教授说,对我省近几年来癌症发生情况,要全面地去看,不要仅从一家医院“点”的情况,就忙着下“面”的结论,不要从“报喜不报忧”又变成“报忧不报喜”。总的来看,我省近几年防治癌症取得了很大成绩,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例如,通过改水和建立健康生活方式等,我省一些地方某类癌症发病率已得到一定的抑制,其效果可谓是中外注目。近几年我省抗癌治疗的进展也非常快,对早期宫颈癌、乳腺癌、直肠癌、鼻咽癌、喉癌及胃癌等的治愈率已很高了。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好的苗头,一些原本在西方发达国家流行的癌种,目前在我省,特别是富裕地区渐渐增多起来,例如,我省以前的大肠癌发病率并不高,可近年来,它已从“名不见经传”,爬到高居第4位的常见恶性肿瘤。而且,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其发病率越高。
周建农教授说,癌症是一种生活方式病,80%的癌症都是由不良生活方式引起的,如在大肠癌的各种致病因素中,饮食因素最为重要。在大肠癌高发病率的国家,其饮食特点是摄入过多的脂肪和高动物蛋白,而摄入的粗纤维则相对较少。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就是靠长期、客观、平和和通俗的健康教育,这是我国抵御癌症的第一道,也是最重要的防线。
目前社会上有一种说法,认为对抗癌宣传,甚至“致癌性”,说“过一些”是利大弊少。周建农教授认为,这种说法不对。他说,抗癌不等于“恐癌”,对致癌性、肿瘤流行情况和癌症危害的报道都要实事求是。
周建农教授说,学术界有一些争议很正常,但老百姓作为医疗科普信息的普通消费者,应听到较为权威的声音,至少在目前的科技水平上较为科学和准确的说法。科学界不要动不动就把一些还不成熟的学术见解拿到社会上来“说事”,甚至于炒作,造成混乱和误导。美国的一些做法可供借鉴,如由政府部门FDA(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和CDC(美国疾病控制中心)等,对一些有争议或混乱的医学科普说法做调查核实,然后“一锤定音”,在主流媒体上公布于众。(顾晓兰 顾德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