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擦亮双眼辨医托(多图) | |||||||||
|
|||||||||
|
|||||||||
提要:守在大医院,“猎取”三类人,使出“三板斧”,赚取黑心钱。医托的猖獗,除利欲熏心外,也反映出医疗保险制度、法律制度的欠缺。在这种情况下,对患者的提醒尤显重要。
▲这样的警示牌,在大医院里比比皆是。记者刘蔚丹摄 ▲为保护患者的权益,一些医院不惜冒着“侵犯名誉权”的风险,
医托“盯”上大医院 “长发”巧舌如簧,连哄带骗。范糊里糊涂跟着她来到小东门一家私人诊所。对方稍做检查后,开了两服中药,总价300元。 当日下午,范女士家人获悉后,感觉上当,就带她到武警医院再次检查。医生证实,范买的只是一些很普通的中药,对医治她的病没有什么效果,成本也不足10元钱。 采访中记者获悉,在武汉市各大医院周边,都有医托在闲逛。湖北省妇幼保健院有关人士告诉记者,在该院活动的医托有一个组织,每天被骗的患者多达十余人。 主要“猎取”三类人 一些医院保卫科与医托“打交道”很多,不少保卫人员都曾抓获过各色医托,从他们口中挖出不少内情。 一家医院相关人士分析说,医托们接触过各种病人,有丰富的“狩猎”经验。根据现有的案例看,医托们“猎取”的目标主要有三种:一是远道而来,不熟悉情况的农村或者外地人,尤其是那些第一次进城看病的人。这些患者没见过大世面,人很质朴,经不起花言巧语的诱惑。二是有疑难杂症(或长期患有慢性病),在正规医院治疗过,但效果不太理想的人。患者难以承受长期病痛煎熬,急于治病,抱有侥幸心理,寄希望于偏方、秘方。三是有难言之隐的患者。因为这些病难以启齿,患者不太愿意在正规医院就诊。医托也正是抓住这部分患者的心理行事。 “从我们做保卫工作的经验来看,上当受骗者也主要是这几类人,其中主要是一些中老年妇女。”湖北省肿瘤医院保卫科科长钟先生证实了这种说法。 “从目前的案例来看,医托介绍的专家都有一个特征:只开中药,不开西药。因为西药的价格各大医院都明码标价,但很多人都不知道中药的价格,私人诊所就是在这个上面做文章。一般说来,他们开的中药都很平常,有病没病吃了都不会有什么问题。但成本都很低,每服都在10元左右。”省妇幼保健院的一名医生说。 损人利己牟暴利 很多医院的知情人士都承认,医托收入比较高,但到底有多少,没人能说出一个确切的数目。有关人士介绍说,医托为某家诊所服务,每月收入包括“底薪+提成”。底薪一般都在500元到600元之间;提成是根据介绍病人的多少而定,介绍一个病人提成30元到50元不等,有的还可以从自己介绍病人的药费里抽取提成。 据省妇幼保健院提供的数据,每名医托平均每天可介绍一人,每个月介绍30人,按30元每人计算,仅介绍费一项就可以进账900元,再加上底薪和药费提成,每名医托月收入可达到2000元以上。 还有的医托私下为好几家医院拉病人,脚踏几只船,其收入更是无法准确估计。丰厚的收入吸引了很多人。很多医托介绍自己的熟人朋友加入,不少打工者纷纷“跳槽”当医托。“有的人甚至全家出动,一起投身这个损人利己的‘事业’。”省肿瘤医院的钟科长说。 医托背后都有老板 医托都不是一盘散沙,他们已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专业组织。组织的头目一般都是私人诊所老板,医托、医生就是由他们雇请的。 医托受雇于某个组织后,先经过所谓的业务培训,学习怎样拉病人、被医院保安发现后怎么脱身等,此外,还进行简单医疗知识培训。只要套出患者所得的疾病,医托们大多能把相应的症状背诵出来。比如,你说有子宫肌瘤,医托就会说你平时月经失调,还有腰痛等现象;你说患了食道癌,医托就会说你吃不得硬东西,平时都要吃软食。这种“一语中的”的本领有很大的诱惑力。 在行动中,医托们相互照应,一有风吹草动,他们会电话及时通知同行,使其迅速转移,逃脱医院保安的跟踪。 诊所的医生都是什么人?据一些医院透露,这些医生除少数是医院退休人员外,大多是没有工作的医务人员和卫校毕业的学生,有的诊所甚至连医托也拉来凑数。某大医院一名医生告诉记者,他有一次经过广八路某诊所门口,发现里面一名穿白大褂的医生,此人几个月前还在自己医院门口当医托,而现在正在给病人开药。 武汉市医托组织到底有多少,恐怕无人知晓。但在很多医院负责人心目中,一些组织医托的私人门诊部都“赫赫有名”。 医托组织多了,为拉病人,他们相互之间也会勾心斗角,产生矛盾。为避免争夺地盘两败俱伤,各头目们暗中商议,划分活动时间范围:将每个月分成几个时段,每个组织只能在规定的时间内活动,否则,就会产生争斗。武昌某医院一个知情者告诉记者,8月中旬,两个医托组织为争夺地盘,在医院门口大打出手。后来获胜的一方垄断了该医院周边的“生意”。 上门威胁医务人员 不少医院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医托组织越来越大,行为越来越猖狂。采访中,省妇幼保健院有关人士告诉记者,医托背后往往有一个势力极强的后台。很多医托拉病人都到了明目张胆的地步。他们每次总是拿着某家医院的病历,甚至也跑去挂个号,打着各种幌子接近病人。一旦被医院保卫人员发现,他们会拿出病历和挂号,谎称自己是病人。 有时,受害者向医院举报,保卫人员将医托抓获,消息会很快传到医托头目耳朵里。医托头目就会及时出现,采取各种途径营救。很多时候,头目们出面对医院医护人员或保卫人员进行威胁。 省妇幼保健院一名姓甘的护士说,她曾因干涉医托受到医托头目的威胁。 今年8月14日上午,甘正在忙碌,突然一名穿黑色上衣的中年人从其背后走来说:“喂,我有事跟你谈一下。”甘以为是病人,跟他走进妇科九诊室。对方赶紧关门,甘见情况不好,问他“有什么事”。对方说:“你不坐下来怎么说呢?要不然我到你家里去谈。”甘迅速报告保卫科。事后保卫科告诉她:此人是医托头目。 省肿瘤医院钟科长说,医托头目也曾找他谈过。对方说,我们都是混碗饭吃,你们大医院是穿皮鞋的,我们是穿草鞋的,要知道:穿草鞋的不怕穿皮鞋的。不要把我们逼狠了,狗急也会跳墙的。 不少医护人员反映,有医托曾打听过他们的家庭住址;有人下班时,曾被医托跟踪过。 打击医托任重道远 医托的存在扰乱了正常的医疗秩序,坑害了患者,延误病情,耽误了患者宝贵的治疗时间,还可能因庸医误诊,导致患者人财两空。 各大医院纷纷采取措施打击医托。记者走访武汉三镇医院看到,几乎所有大医院都会贴出各种“谨防医托,小心上当”的牌子,提醒患者。此外,各医院还加强保卫力量,不间断地派人巡逻。不少医托的面孔都已被保卫人员熟记在心。在同济医院、省肿瘤医院,记者发现保卫人员中午休息时间频繁出动,驱赶熟面孔。尽管如此,各医院称,还是不能有效地打击医托的猖獗。 卫生部门、工商部门也曾联合执法,取消无证经营的黑诊所,但很多组织医托的诊所手续齐全,卫生行政部门也无法查处。很多私人诊所的医务人员没有行医证,一旦有人来检查,他们立即脱下白大褂,躲藏起来。因此,卫生监管部门也是力不从心。 据悉,1998年12月,卫生部、公安部联合颁发了《关于清理整顿非法医疗机构严厉打击“医托”违法行为活动的通知》。通知指出医托是违法活动,对查获的充当医托行骗的违法人员,由公安机关处以15日以下拘留、200元以下罚款。但现行的处罚条例对从事医托的人起不到太大的作用,许多医托在被处以罚款、拘留后,出来又重操旧业。因此,有法律工作人士呼吁有关部门应该针对这类现象,尽快完善相关处罚条例。 有关人士分析说,医托存在原因很复杂。医托是一项不需要任何成本却能得到丰厚收益的行当,巨额的回报令许多人趋之若鹜。此外,一个深层原因是,患者治病成本过高,医疗保险制度不健全。许多贫困家庭的患者无力承担高额医药费用,很容易相信医托们的花言巧语。因此,要彻底根除这一社会顽疾,还必须健全完善医疗保险制度、法律制度,而这一过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链接 医托骗人“三板斧” 第一步,想办法套近乎。医托盯上目标后,先凑上去搭话,比方问患者是哪里人,是不是找不到路了。此时,医托显得很热情。如果患者恰好是老乡,医托会说家乡话,“大家能够遇到一起很不容易,我来武汉多年了,老乡你现在有什么难处,我尽力帮忙。”一阵热乎话之后,患者往往会很感动,轻易就会上当。如果患者不是老乡,医托们会以热情指路为名,对患者观察一番,套取患者病情。 第二步,介绍“专家”看病。在初步得知病情后,医托就会谎称自己也得过这种病,在某个诊所经某某专家教授看过,效果好得很。现在正要去诊所复查,还拿出早已经准备好的检查片子,让患者观看。此时,他们还不失时机地说,自己曾在几家大医院治过,花了不少钱,但还是没有效果。贬损大医院的同时,抓住时机向患者推荐所谓的诊所和专家教授。 在患者动心后,医托立即拿出纸笔写下一个地址,还画上一个路线示意图,并在纸上写明去找某某教授或专家。路上还可能遇到有人做笼子,称带小孩找某某专家教授,让患者深信不疑。更有甚者,为了显示热心,医托还亲自将患者带到目的地,直接交给某“专家”。
第三步,“专家”看钱开药。患者在诊所找到医托介绍的“专家”,在经过一番望闻问切的表演之后,对方进入主题:“你带了多少钱?”这是每个医生必然要问的问题。在得到患者的答复之后,对方又问:“回家还得多少路费?”患者一一作答,“专家”就开始开药,如果你身上的钱扣除回家路费还剩500元,他开的药刚好在500元左右。更有狠心者,甚至连路费都不给患者留。(见习记者罗永久通讯员周建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