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易致癌食品槟榔悄然重返厦门 | |||||||||
|
|||||||||
|
|||||||||
咀嚼槟榔容易致癌,厦门从1996年就开始禁止生产、销售和食用槟榔。然而,近日工商部门却发现——— 嚼槟榔一直是印度和东南亚一些国家人民的爱好之一,连儿童都乐此不疲。但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已宣布,嚼槟榔会增加人们患口腔癌、咽癌和食道癌等的风险。由于咀嚼槟榔容易致癌,且乱吐槟榔渣会影响市容市貌,因此厦门市人民政府曾于1996年颁发了《厦门市禁止生产、销售和食用槟榔规定》。 然而近两年来,久违的槟榔又在厦门悄悄出现,且制作和销售已转入地下状态。今年6月中旬,翔安工商分局便在新店镇一带查获了约2.5吨的槟榔,这是该分局至成立以来查获槟榔数量最多的一次。 据工商人员介绍,厦门市工商部门已先后查获多起制作和销售槟榔的违法案件。很多不法商贩利用走私、偷运等方式,从外地购进槟榔,经过地下加工制作,大都销往厦门一些夜总会及娱乐场所。 去年来查获的槟榔案例 案例一:贸易公司卖起槟榔 去年4月25日,开元工商分局执法人员和嘉莲派出所民警在嘉禾路297号一号楼的一间套房内查获了4000多粒槟榔。 一家贸易公司在该间套房内办公,在客厅的几张办公桌上,放着50个“亚洲槟榔”的包装盒,办公桌下的水桶里泡着一网袋的槟榔,房间过道摆放一箱全部冷藏的已包装成品的槟榔共5盒,及放在冰箱内的槟榔半成品约4000粒。 在该公司办公桌的三盒名片上,印有“台南小婷槟榔梅山青仔、叶仔”等字样,一本日历上还有一些槟榔的发货记录,表明该公司有制作、销售槟榔的嫌疑。执法人员当场对4000粒槟榔予以封存。 案例二:大型超市公开售卖槟榔制品 去年12月3日,工商执法人员在宝龙中心二期裙楼一层的“台湾商行”食杂店查获“故乡”、“万来伯”两个品牌的散装、盒装槟榔共计104盒(袋);在与其几步之遥的“妙迪宝龙便利店”查获“青发”、“大高雄”两种品牌槟榔39盒;在SM城市广场的沃尔玛超市查获“友文”槟榔13袋。 案例三:居民楼里加工槟榔 今年4月29日下午3时许,工商部门对蓉芳里28号101室的一个槟榔加工点进行冲击,缴获槟榔300多公斤。 工商执法人员在检查中发现,该加工点大厅里的两台冰柜内,满满塞着加工槟榔的原料或成品、半成品。槟榔分白色纸盒和青色塑料袋两种包装,都标明“万来伯”槟榔专卖店和联系电话。 槟榔不可常吃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的报告表明,槟榔在被咀嚼过程中慢慢释放出一种叫做槟榔素的刺激物。经常嚼槟榔的人不仅牙齿会变红,而且会使组织硬化,即口腔粘膜下纤维化,从而引发某种癌症。全世界每年约有39万口腔和相关系统的癌症患者,其中58%发生在印度及东南亚。而这些地区居民大都有咀嚼槟榔或槟榔子的习俗。 然而,咀嚼槟榔并非没有益处。厦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健康教育所杨晓剑所长介绍,咀嚼槟榔有提神、减轻饥饿感、缓解气喘等作用。槟榔的种子叫做槟榔子,它的药用价值很高。中医用作治疗虫积、食滞、脘腹胀痛、水肿、脚气等。其果皮叫做“大父皮”,能行气、利水、消肿。除果实外,树叶也可食用。 杨所长还称,槟榔比起香烟,其导致疾病的时间更短,产生的危害更明显。因此,除药用外,不宜食用槟榔。 厦门人的槟榔“情结” 位于湖畔的槟榔,据说其地名得于该地此前种植有不少的槟榔树。 家住槟榔小区的陈女士告诉记者,大约是上世纪80年代,她刚上小学时,放学时经常在湖畔看到好几棵槟榔树,有些男同学还经常爬到树上去采槟榔吃。 平时,还能从街边的小贩那里买到成筐的槟榔。她在家里不仅经常能吃到槟榔,她的父亲还用槟榔子来治疗脚气。后来,厦门市开始禁售槟榔,原来四处可见的槟榔摊贩已难觅踪迹,就连槟榔树也逐渐消失了。 陈女士也表示,虽然最近得知又有人地下销售槟榔,但出于健康方面考虑,她不会再去购买槟榔。(记者黄毅辉)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