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人与白种人的遗传基因不同,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本地国大医院与澳洲携手展开的研究在这方面有了突破性的进展,证明了遗传基因结构的不同,导致亚洲乳癌病人在进行化疗时,更容易产生副作用。
这个花了约三年完成的研究显示,在进行化疗的70名本地病人当中,有20%出现了发烧和血细胞计数偏低的情况,而接受同样化疗的60名澳洲病人中,却只有5%的病人产生相同的副作用。
参与研究的国大医院血液—肿瘤学部门顾问医生吴文子告诉本报,这项发现的意义重大,因为这证明了西方国家所研发的新药物,用在亚洲人身上,效果不一定理想。
吴医生说:“我们希望,这项发现以及目前正在进行的其他类似研究,将能累积更充足的证据,促使药剂公司考虑投入资金开发适合亚洲癌症患者使用的药物,让亚洲病人也能得到有效的治疗。”
吴医生指出,这项发现所能带给病人的最终利益,不仅是局限于乳癌或癌症患者。
事实上,世界各地的科研人员目前都正就其他疾病,如早老年性痴呆症的药物展开类似的研究,希望能以真凭实据证明,西方国家开发的药物或疗法,亚洲未必就能全套照搬过来使用。
在另一项由吴医生领导的研究中,科研人员针对一种用来治疗多种癌症的药物“克癌易”(Docetaxel)所展开的探讨,也显示了亚洲人较易产生副作用的结果。
不过,吴医生指出,更重要的是,科研人员找出了人体内引起药物代谢的酶,能够让科研人员与医生更深入了解为何同样的一种药物,使用在亚洲人及白种人身上,会有不同的效果。
吴医生说:“这种酶其实能引起市面上约一半的癌症化疗药物进行代谢,因此,如果能进一步分析这种酶的基因构造,将能给病人带来更准确的治疗,例如,根据不同药物的性质,给予病人最准确的剂量。”
吴医生透露,国大医院目前正与新加坡基因组研究院携手展开分析这种酶的基因构造。
这方面的研究,已获得科技研究局属下的生物医药研究理事会300万元的拨款,研究期为5年。
吴文子医生也是国大医院癌症研究院癌症疗法研究组的主任。
这个于1997年由本地内科肿瘤科教授黄聿立成立的研究组,与澳洲悉尼大学、悉尼癌症中心、新加坡约翰霍普金斯公司以及香港中文大学有着密切的合作,主要探讨癌症的疗法,特别是亚洲人与白种人对于药物的不同反应。
早报中英对照
血细胞计数:blood count
酶:enzy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