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癌症三迷>> |
|||||||||
|
|||||||||
|
|||||||||
一.有没有患癌? 有些疾病属于癌前病变,也应引起警惕。某些具有潜在癌变可能性的良性病变,和癌前病变。此类病变若长期不愈则可转变成癌。常见的癌前病变部位如下:皮肤:①粘膜白斑,多发于口腔、食管、外阴及子宫颈处的粘膜,呈鳞状上皮的过度增生及角化。②经常受摩擦部位的色素痔。③老年皮肤角化症。④皮肤的慢性溃疡,经久不愈的瘘道,因慢性长期刺激造成鳞状上皮增生,成为癌变的诊发因素。乳房:1.乳腺囊性增生症,因内分泌失调而致,有时伴有与月经相关的周期性疼痛,病理伴有导管内乳头状增生者易癌变。2.乳管内乳头状瘤;发生癌变的可能性约6%--8%。3.纤维腺瘤,常单发,质硬,光滑,界限清,易推动,亦可癌变。消化系统:1.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胃溃疡。2.结肠、直肠息肉;特别是有家族史且多发者,较易癌变。3.慢性肝炎及肝硬化,亦易癌变.
生殖系统:1.包茎、包皮炎。2.宫颈糜烂,导致上皮再生,反复发生致使鳞状上皮非典型增生,可发展成子宫颈癌。3.葡萄胎发展成绒毛膜上皮癌。4.隐睾症。还有癌症的高危人群也应高度警惕。如乳腺癌,在从未生育或首次妊娠在35岁以后、寡居妇女、年龄在35岁以上、有良性乳腺疾病的肥胖妇女以及母亲或姐妹中有患乳腺癌者,均属乳腺癌高危人群。多年吸烟的男性老人,属肺癌的高危人群。对于40岁以上,HB—sAg乙肝表面抗原持续阳性或慢性肝炎患者可视为高危人群。对于肝硬化患者、血液制品接触者、有肝癌家族史、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病史者亦要高度重视。 化学致病因素有: 物理致癌因素: 迄今仍以电磁辐射为主。高剂量辐射致癌。高剂量电磁辐射是指由于人类的因素偶然造成放射性物质的大量释放。如日本广岛原子弹爆炸,苏联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等。低剂量辐射致癌包括: (1)放射线,如丫、B射线、中子射线、X线等;即使少量也有致癌的危险。放射性引起的癌瘤有白血病、皮肤癌、骨肉瘤、淋巴系统恶性肿瘤、甲状腺肿瘤;其中主要是白血病。 (2)紫外线,长期接受紫外线照射可引起皮肤癌。 (3)某些纤维,如石棉、玻璃丝等,长期与这些接触的人,易患脑或胸膜的恶性肿瘤。 (4)慢性机械性刺激和创伤,可导致组织的慢性炎症和非典型增生,在有致癌因素作用的条件下,可诱发组织癌变. 能诱发癌症的常见生物因素有: (1)病毒,与肿瘤发生有密切关系的,如EB病毒与伯基特氏淋巴瘤和臭咽癌有关, C型RNA病毒与白血病有关,单纯疱疹病毒I一I型与子宫颈癌有关。 (2)霉菌病毒,如广泛存在于霉变的花生、玉米、大米豆类食品中的黄曲毒素,可诱发肝癌及肾:肺;胃、皮下组织的肿瘤. (3)寄生虫,临床证明,血吸虫病与大肠癌、中华分支睾吸虫与肝胆管癌的发生有关。有大量的有价值的资料证明,遗传因素在某些肿瘤的发生中确实起了作用。肿瘤与基因和遗传因素有关亦逐渐被世界各国研究人员认同。从正常细胞发展成癌细胞,一个基本的变化是细胞的生长失去控制。细胞生长是通过细胞分裂来实现。由一个细胞分裂成二个细胞,二个分裂成四个,如此倍增。细胞生长受两类基因控制:第一类为抑制细胞生长的基因,称”癌抑制基因”,第二类为促进细胞生长的基因,称“细胞癌基因”。正赏情况下,两类基因协同调控,使细胞生长处于平衡状态。如果抑制细胞生长的基因减弱,或者促进细胞生长的基因增强,都会使这一平衡失调,导致癌症的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经食可看到这样一个现象,有的家族癌症呈聚集性发生,且发生的肿瘤类型也基本相同.在这样的家族中,相同的生活环必然可能在肿瘤的发生中起到一定作用,但遗传因素往往是家族肿瘤高发的主要原因。 (1)三大常规检查:即血、尿、大便常规检查。这些检查虽无特异性,但对某些肿瘤的早期发现具有重要意义。如白血病尚无临床表现时,血细胞已有明显改变。当出现无痛性镜检血尿,而又能除外其它原因时,则应考虑泌尿系统肿瘤的存在。消化道溃疡及癌症均可出现大便潜血阳性,但前者间断性,后者多为持续性。乙状结肠癌、直肠癌病人脓血便中可找到肿瘤细胞。 (2)内窥镜检查:常用的有:支气管镜和纤维支气管镜,鼻咽镜、喉镜和纤维喉镜、食管镜和纤维食管镜、纤维胃镜、纤维十二指肠镜;直肠镜、乙状结肠镜和纤维结肠镜、膀胱镜和纤维膀胱镜、阴道镜、腹腔镜、纵隔镜等。用内窥镜能直接观察到脏器内腔的病变,确定范围、部位,并可以进行活检,细胞学检查、病理检查、放射线检查、超声波检查、核磁共振检查等极大提高了诊断的准确率。 癌症不是“不治之症”。世界卫生组织确认,目前三分之一的癌症可以预防,三分之一的癌症如能早期诊断可以治愈,三分之一的癌症可以减轻痛苦,延长寿命。癌症是可防可治的。目前治疗癌症仍以手术、放疗、化疗等综合疗法为主,基因疗法也异军突起。 (顾晓兰 周建农) |
|||||||||
|
|||||||||